
文化中国·文化安徽 一场新文化 多半安徽人.pdf
3页Cull >【文化】 一场新文化多半安徽人 一十世纪初叶兴起的中国新文化 一运动,当然与蔡元培、陈独 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 农、鲁迅、周作人、毛泽东、郭沫 若等一大批名字相关联但是,细数 新文化运动兴起发动之功,却与两 位安徽籍的人物陈独秀、胡适更为 紧密 新文化运动何时开始的,学界有 不同说法,有说1917年,也有说应从 1919年的五四开始算起,笔者比较赞 成1915年说 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 一些可以称得上历史枢纽的关键年 代,l91 5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代这~ 年,袁世凯公然打出称帝复辟旗帜, 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对民主共 和政治的政治追求全盘否定,开历 史倒车,近代历史回到黑暗的极点 但历史在艰难困境中又孕育了新的 生机,开启二十世纪新时代新文化 的队伍中就有一群安徽人也就是 l 9l 5年,有两位年轻的皖籍知识分 子,分别在太平洋的两岸,做了两件 80 新华月报·天下2010年11月号 口陆发春 主旨同一的事,吹响了新世纪中国 文化现代化的序曲24岁留美学生、 安徽绩溪人胡适在这一年的暑假, 就中国的文字改良问题,与旅美的 中国同学辩难之中,得出了“文言是 半死的文字”结论,进而提出要以白 话为正宗的“文学革命”主张;36岁 的安徽怀宁人陈独秀,则于这年的9 月,在上海创办了 青年 杂志(第 2卷后改名《新青年》),为新文化的 创造构筑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和思想 文化阵地。
胡适的白话文学革命主 张因新文化运动声名远播并在成长 中为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发挥了巨 大的功能效用,开辟了中国大众便 利使用语言文字的现代语体文时代; 陈独秀不仅引领新文化在民主、科 学道路上正确地行走,进而创立了 有新信仰的中国社会新政党——中国 共产党,为其后中国人民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组织上 的贡献团结在陈独秀、胡适周围的 一群安徽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为中 国思想文化的社会转型,作出了不 同凡响的努力和奉献所以说,l915 年,反袁的讨袁军先驱人物蔡锷等人 的贡献是政治上“去旧”,那么,胡 适、陈独秀辈的贡献是文化上“启 新” 不能否认,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是众人之力,领导新文化运动的 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 新文化领袖群体,但是在这个群体 中,起到中枢作用的,是哪几位人 呢?陈独秀1 940年有一段话值得回 味:“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 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 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 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 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关于重大问题, 时论既有疑义,适之不在国内,后死 的我,不得不在此短文中顺便申说 一下,以告天下后世。
陈独秀《蔡孑 民先生逝世后感言》1 940年5月24 日《中央日报》)三人中,安徽人有两 位:陈独秀和胡适 而在胡适、陈独秀周围还有一大 批人,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也是值得研究的不能因为陈、胡两 个人的光辉太耀眼,就忘记了满天的 星辰也是非常璀璨的,本文想说明的 是,这璀璨的人物中间,尤其是最初 的那一代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他们 当中在((青年杂志》第一卷发表文章 的作者多半竟是安徽人! 高一涵(1 885—1 968),是安徽 六安南官亭人1916年7月,高一涵 回国,积极为((新青年 撰稿,后又 与李大钊一起专事 甲寅》日刊的编 辑、撰稿工作1918年,任北京大学 丛书编译委员,并与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钱玄同等人轮流编辑(《新青 年 同年1 1月,又与李大钊、陈独 秀等人共同创办 每周评论》高一涵 是 新青年》杂志第一批作者,他发 表的((一九一七预想之革命 、《共和 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国家非人生之 归宿论 等,是可以与陈独秀胡适文 章相媲美的 刘文典(1 889 1 958),安徽合 肥人191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研 究诸子著作五四”期间,刘文典 安徽,是清康熙六年,即1667年建省。
有清一朝,安徽的桐 城派文化几乎垄断了文化传承在民国初年风风火火的新文化运 动中,单是安徽省就贡献了近一半的文化名人,譬如陈独秀、胡 适这样的文化领袖,朱光潜、宗白华这样的美学大师…… 考诸这样的文化现象,除了“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十户 之村,不废诵读”等传统教育深植于安徽人的潜意识里,并且因 之而催生出近代以来层出不穷的文化名人、功臣将相之外.是否 还有其他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历史经验呢7譬如,徽商赞助文 化之举一直是商业和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否可以用来借鉴文 化产业的发展呢7 文化安徽准备用六期、数十个版面介绍安徽文化的方方面面, 着重于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文化选择以及文化成果希望广大读者 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人 能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 站在新文化运动的一边,曾在陈独秀 主办的 新青年 杂志编辑部担任英 文编辑,翻译了 近世思想中之科学 精神 、 叔本华自我意识说 、(《富 兰克林自传 、 美国人之自由精神)) 等外国学术论著刘文典最出名的 事迹是因骂了蒋介石差点被枪毙, 这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的骨气 高语罕(1 888—1 948),原名高超 安徽寿县人1915年后在上海以写作 谋生,积极参加新 文化运动,为《新 青年 撰文。
1916 年秋,赴芜湖任省 立第五中学学监兼 授英语在该校创 办,并 创办商业夜校二 所,支持蒋光慈、 钱杏邮、李克农等 组织安社1923年 春参与组织成立芜 湖劳工会在此前 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春在南京 病故 潘赞化(1 885—1 959),安徽桐城 西乡(今练潭乡潘楼村)人民国元年 (1 91 2),安徽都督柏文蔚委任其为芜湖 海关监督到任后他整顿关卡,杜绝偷 税漏税所有税收,悉数上缴上海同盟 会,支持革命对此,孙中山曾当面称 谢他身高体魁,长髯拂胸,举止潇洒 与陈独秀交往甚密,支持陈独秀的革 命活动另外,他的小妾潘玉良在他的 新华月报-天下2010年11月号81 I_÷功 ,; | 誊l|薯1 支持下,成了著名女画家,这成了艺坛 佳话 李辛白(1 875—1 951),白话文的 倡导者,无为县人,清末拔贡光绪 三十四年在上海创办((白话FI报 ,被 胡适推崇为我国推广白话文的“开山 老祖”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组织 编印的2万份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 是当天发出的唯一传单 新青年 的其他两个主要作者易 白沙、谢无量,虽然不是安徽人,但都 是自己追随父辈在安徽长期工作,与 陈独秀等有革命情谊的人。
1916年9月 后的第二卷作者,也有不少是安徽人, 如胡适、程演生、程宗泗等;1917年 3月后的第三卷,陈独秀到了北京大 学,((新青年 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 其主要作者仍大多是陈独秀相识的老 朋友,如章士钊、蔡元培、钱玄同等 安徽人王星拱是发表科学文章最多的 人之一另外还有为 新青年))出版 积极奔走的近代出版家汪孟邹、汪原 放叔侄、为 新青年 、 每周评论 在 北京出版印刷、出版贡献甚多的北大 出版部主任、无为人李辛白等,还有 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第~部记录“五 四运动”的著作((五四 的作者,也 是最早写出白话文法书籍的作者、疑 问代词“哪”的发明者蔡晓舟……近 代以来一群安徽进步知识分子,走在 近代中国社会前列,引导社会新思潮 写这篇文字,并不是为了炫耀安 徽的文化,而是有所反思,我们可以 自豪地说: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历 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不 仅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而 且具有敢闯敢试的优良传统例如老 庄道家学派、建安文学、桐城文派, 徽州文化等等,都在中国文化发展史 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辉煌的文化成就当然建构了安徽 文化的丰碑,但是,我时常在想,为 什么近代以来,我们安徽文化发出的 声音相对减弱了呢? 或许这个结果的发现,对于安徽 文化的建设,乃至中国文化的建设来 说,都是一份难得的贡献吧!(作者为 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安徽高等教育溯源 口朱守良 历史悠久的古城安庆,其独特的 文化现象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血脉:影响 中国文坛长达200余年的“桐城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 一;著名的“徽班进京”也是从安庆 开始的,还有将地方小调演唱成我国 四大地方戏的“黄梅戏”……另一个 一脉相通的文化节点是1652年开始创 办的敬敷书院,逐渐演变为安徽高等 教育的雏形,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为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 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成 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罕见的发展 现象 晨曦初露 古老书院里的历史原声 清顺治九年(1 652年),当时清王 朝的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日芄为兴教办 学,以个人名义捐银2000两,创办了 一所书院,并以李的名号命名为“培 原书院”,定址在安庆城内同安岭(今 龙山路市中医院北边军招附近)。
雍正十一年(1 7;5;3年),清廷下令 各省在省城设立一个大书院,办学经 费由藩库(省财政)拨给乾隆元年 (】736年),清廷再次下旨,进一步明 确省城的大书院其地位相当于“古侯 国之学”依照这道谕旨,清朝政府把 大书院当成高等教育机构这时,以 个人名号命名的“培原书院”便改作 “敬敷书院”敬敷”一词,语出((尚 书·舜典 ,意为恭敬地布施教化敬 敷书院”当时成为清代安徽旧式教育 的最高学府“省学”和教育的标志,闻 名遐迩 此后的敬敷书院均由官办历任 巡抚及主要官员均兼任书院的主讲 书院的山长(校长)由巡抚亲自聘定 山长同时总领书院事务据 安庆市 志 载,先后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著 名学者有刘大槐、全祖望、姚鼐、王 宽吾等桐城派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 五年至五十三年、嘉庆六年至十年两 度主持敬敷书院,前后长达14年,并 在这里写下了 仪郑堂记》、 庐州府 82 新华月报·天下2010年11月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