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docx
13页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学人小传邵大箴,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1953 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1955年前往苏联 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史论,I960 图片与书籍,还读到了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等学者 介绍西方流派的书籍,这些资料引发了他介绍西方现代派美术的 意愿改革开放后,他开始在学院讲授西方现代美术,介绍西方 现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在此期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美术 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做讲座,并在刚刚创刊的《世界美术》杂志 连载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文章作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邵大箴不断为艺术学 科的建设与开展培养人才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美术史论界的 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尽心尽力为每 一节课做好讲义,年复一年反复修正、补充他指导过的学生有 上百名之多,对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他都会认真审读,小至 标点符号、大到结构布局都会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一页页被批 改得“面目全非”的毕业论文,记录了邵大箴对教学、对学生的 责任担当为艺为人邵大箴在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时,曾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
回国之初,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讲授西方美术史,那么对中国艺术涉 及较少至1985年开始担任《美术》杂志主编时,他才大量接 触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由此激发了他对中国画创作的关注与思 考,并开始潜心水墨画创作,切身体验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语言和 哲学意蕴自90年代起,邵大箴每天都要专门投入时间研习水墨画, 元明清名家及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家 的作品都对他产生过启发因为人文学养深厚,他的画作没有门 派习气,更多的是表达生活阅历与学术研究的体验他笔下的山 水,蕴含着对故乡丹徒的回忆,滔滔不绝的江水、连绵起伏的丘 壑以及山巅上的宝塔,那些富有诗意的景与物,都曾让他情不自 禁地拿起画笔而为何在行遍万里路、学习观摩过各国绘画之后 又选择水墨画?在邵大箴看来,水墨画是以书法用笔为基础的书 写,具有写意性,更能表达人的性灵与精神邵大箴笔下的水墨画多为小幅,就他个人而言,一方面是由 于偷闲时所画,更重要的那么是他天性爱画小画,认为小画更能表 现自己的性情他曾在《画不在大》一文中指出:“客观事物使 艺术家感动的,往往是局部和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这些局部和细 节,能够使读者举一反三,发挥想象,从而对事物的整体有所理 解和把握。
总体来看,邵大箴的画作有四个特点:一是对传统 笔墨语言的继承和坚守;二是紧随时代步伐,主张以开放的胸襟 对待西方艺术;三是对气韵的微妙把握,提倡作画要“不了了之”, 强调未完成体;四是平淡天真、清新淡雅的审美趣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下,中国艺术 界强烈要求变革,甚至出现了全盘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调在 这一情况下,邵大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坚守自己的立场,如《水 墨画与社会变革》《在西方现代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画革新探索》 等,他认为中国画需要变革,但前提是要尊重中国传统,并提出 笔墨要随时代而变,推崇吸收国外艺术中的营养从事中国画创 作他的艺术创作,正是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双重滋养而呈现出了 多种画风,传统风格的作品如《山这边》《暮韵》《长江边上》 等,构图意境深远,线条灵动劲健,墨色层次丰富而《树的交 响》《山景构成》《水中之山》等,那么是他借鉴西方艺术观念创 作的现代风格作品,具有强烈的构成意识和浓郁的平面装饰风 格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画的四个要素: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 完善其对画家人格修养的强调,可以恰当地概括邵大箴的艺 术特点一一绘画艺术根植于丰沛的学养、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 野,以及充满感性的个人情趣与细腻的人文关怀。
邵大箴认为, 画画和做人一样,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认定方向,走 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他还强调,要画好中国画,一要师古人, 二要师自然,三要师我心,而“师我心”最为重要在他的山水 画中,可以看到他的追求、性情与学养华君武看过邵大箴的首 次个展后,题下了 “已入化境”四字,认为“其画妙极,如吞食, 没有一点疙瘩”从入境到化境,再到艺无止境,邵大箴的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审美的氤氯1987年,邵大箴在一篇题为《我还在门槛之外一一关于美 术批评》的文章中写道:“我愿意从我生活的时代里大口大口地 呼吸新鲜空气,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虚心地向创作者学习, 争取写出一点有分量的文章来使我苦恼的是,我至今还在门槛 之外其实,那时他已经成为美术理论界的代表性学者2009 年,他仍然表示:“我涉猎的问题比拟广,但研究的深度不够, 除了客观方面的原因外,与我的知识积累不够和修养缺乏有关 那年,他已经75岁作为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邵大箴始终秉持着谦虚谨慎、包容进取、不骄不躁的态度,他这 样为学,也这样为师、为艺、为人 任军伟,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耿尹箫,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本幅员片均由作者提供)(2022 年)年回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执教。
1979年参与创办了《世 界美术》杂志,曾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杂志 主编著有《传统美术与现代派》《古代希腊罗马美术》《欧洲 绘画简史》(与夫人奚静之合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雾里 看花一一中国当代美术问题》《美术,穿越中西》等主编了《图 式与精神一一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外国美术简史》等2021年“文心墨韵一一邵大箴艺术展”展厅邵大箴与夫人奚静之20世纪50年代,邵大箴(右二)在苏联留学时与同学合影山水(纸本设色)邵大箴绘【大家】邵大箴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史论家他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西方美术史,对从古至今的西 方美术都有独到见解他主编的《图式与精神一一西方美术的历 史与审美》《外国美术简史》等教材,深受学生欢迎80年代 初,他将德国学者温克尔曼(Winckelmann)的著作《论古代艺 术》翻译介绍到国内,对当时的中国美术起到了重要引导与推动 作用,影响至今2021年,这本书的新版《论希腊人的艺术》 再次付梓60多年来,邵大箴的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直接促进和影响 了中国当代美术和社会美育的开展在从事西方美术史研究之 余,他还致力于当代中国美术批评,也钟情于中国画创作,在中 西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如游走。
他说,要走自己的路,画 自己的画留苏求学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行各业都急需高 级专门人才1953年,19岁的邵大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 州大学)中文系,不久就有了到苏联留学的机会当时,对赴苏留学生的要求很高,在各地学校推荐之后,学 生还要通过教育部的考核、考试、体检等选拔环节,再集中学习 外语从1953年到1961年,中国先后派出7批33位留学生前 往苏联学习美术,美术史论专业仅有6人,其中就有邵大箴邵大箴是1955年前往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 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习的被选派到苏联留学,不仅免除 学费和住宿费,每个月,每个留学生还会收到国家发放的500卢 布生活费邵大箴始终记得,出国前,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 峰到留苏预备部做报告时提到,留苏大学生一个人一年所需要的 费用,相当于250位中国农民辛苦耕种一年的收入在这种情况 下,邵大箴省吃俭用,除了必要的开支外,其余的钱全部用来购 买图书与画册在列宾美术学院的五年时间,邵大箴系统学习了文学、历史、 哲学等课程,还接受了素描、速写、水彩、雕塑等美术实践课程 训练学院的美术课程涵盖了世界各民族的古今建筑、雕塑、绘 画和实用美术,理论课程那么主要是美学与艺术理论。
苏联的美术 史论研究,在方法上重考据、重史实、重文化背景的全面考察, 提倡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进行作品形式语言的分析,这为邵大 箴日后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美术史论系学生每学年的 社会实习,一般都在美术考古队与博物馆进行,这样既能直接触 碰到作品实物,又能培养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品格苏联各大 博物馆的藏品,极大开阔了邵大箴的艺术视野对邵大箴来说,苏联的学习和生活,既艰苦,又快乐一方 面,身处异国他乡,语言的障碍和环境的变化使他感到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尽管远在他乡,但仍然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苏联的 老师们也无时无刻不温暖着他邵大箴记得,列宾美术学院的教授们时常告诫中国留学生, 不仅要认真领会和掌握西画的观念与技巧,更要继承和发扬本民 族艺术的文化精神,力争做到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并进行个性 化的艺术创造邵大箴亲眼看见了苏联艺术家在跌宕起伏的艺术 思潮中,坚持继承本民族艺术传统,同时又在社会变革中积极吸 收外来文化营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苏联人民对于本民族 文化艺术的坚守与拓展,对邵大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安娜・彼得罗夫娜・楚波娃教授的影响下,邵大箴对古希 腊罗马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两次前往黑海沿岸参加古希腊殖民 区的考古开掘。
他的毕业论文是围绕一件藏于乌克兰基辅美术馆 的罗马青年头像展开研究的,并从艺术风格上考证了其创作的年 代邵大箴对古代西方艺术的兴趣持续了很久,归国后,除了教 授西方古代美术史,还编撰了《古代希腊罗马美术》等著作邵大箴在苏联受到了严谨而系统的西方艺术教育,他和他的 同学们学成归国,像是一粒粒种子,播撒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生 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累累硕果他们为新中国美术研究、教 育乃至创作辛勤耕耘,直接推动了新中国美术的开展以及专业人 才队伍的培养为学为师在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习期间,邵大箴专攻西方美术 史回国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西方美术史教学的同时,也 十分关注中国当代美术的开展状况改革开放后,他针对美术界 出现的各类思潮和创作中的现实问题,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引 发了广泛讨论,引导了美术创作和美术评论的良性开展20世纪的美术教育,屡屡发生与“人体教学”有关的风波 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西方思潮大量涌入的同时,裸体绘画艺术、 裸体模特也被引入中国绘画界,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论 争,直至1927年才算暂告一个段落1964年8月,文化部下发 了《关于废除美术部门使用模特儿的通知》,人体模特被驱赶出 学校。
1965年H月11日,在毛泽东的批示下,中宣部转发文 化部《关于美术院校和美术创作部门使用模特儿的请示》,宣布 恢复模特写生课1979年,邵大箴发表《关于人体模特儿》, 指出从15世纪开始,欧洲美术家运用模特儿,深入研究人体, 不只是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艺术表现力,促进了美术 繁荣,而且还以此作为武器,推行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意 识,涤荡了腐朽的封建意识,普及了人体科学知识邵大箴认为, 人体模特在西方艺术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不应该取消人体模 特,而应该合理、科学地使用模特,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提 高心手相应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这篇文章极大地推动了人体教学 在美术院校的正常开展和美术教育的健康开展1983年年初,邵大箴参加文化部教育代表团出访法国和意 大利,在访问归来之后即在《世界美术》刊发了《要走自己的路 ——访法意随感》在考察期间,他不仅从美术史的角度观摩外 国艺术品,而且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美术要往哪个方向开展,要走 什么样的路,如何处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革新、写实与抽象之 间的关系他最终得出一条结论:“我们的美术家要走自己的路是的,只有忠实于时代、忠实于人民、忠实于自己的人才有勇气和胆识脚踏实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邵大箴还撰写了多篇研究和 评述西方传统美术与现代派艺术的文章,如《印象派的评价问题》 《现代派美术与想象》《毕加索一一不倦的探索者》《西方当代 美术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