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ppt
43页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武汉大学 黄泰岩 2008年7月 湖南 长沙 汇 报 内 容 1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2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3专业技术人员 4管理人员(职员) 5工勤人员 6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7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 8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从人才强国战略定位,深刻认识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要性 • 人才工作会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 人才竞争:从单位内、行业内、地区内向全国性、国际化 的方向发展; • 人才作用:是学校发展和一切事情的基础、前提、关键和 保证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2、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看待高校人才建 设的紧迫性 •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多样化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3、从国家改革大局认识和把握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 35号)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 •《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教人[2007]4号)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二)意义 1、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
• 第一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管理,提出 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 • 第一次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 通用的等级标准,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 • 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 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 • 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 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二)意义 2、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 切需要 •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必须体现自身特点 •改革的核心在于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 •新工资制度与岗位结合在一起,是体现高校特点的制度设计 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二)意义 3、岗位设置管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必 然结果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聘用制的推进取得了积极 进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 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 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的 基础和依据 推行聘用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 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建制成人高 等学校的管理、专技、工勤岗位以及在岗人员都属于 实施范围 高校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举办的各类高等 教育机构不列入此范围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结构比例 1、各类岗位比例要求: 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 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55% 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 对工勤技能岗位比例只做出原则性规定,要“按 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 比例 层 次 高级中级初级 等 级 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四 级 五 级 六 级 七 级 八 级 九 级 十 级 十一 级 十二 级 十三 级 比 例 1:3:62:4:43:4:35:5 2、专业技术岗位: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2、管理岗位(职员): 等级一 级 二 级 三 级 四级 五 级 六 级 七 级 八 级 九 级 十 级 行政 级别 正 部 副 部 正 厅 副厅正 处 副 处 正 科 副 科 科 员 办 事 员 层次技术工普通工 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技术 等级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 控制 比例 5%20%75% 3、工勤岗位: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基本条件 1、通用条件:采用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提法。
2、管理岗位:参照《党章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 3、专业技术岗位: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 4、工勤技能岗位:参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办法》制定 三、专业技术人员 (一)以聘任制为中心的设岗原则 1、按需设岗与优化高效 2、保证发展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科研 3、稳定控制高级职务,适当偏重发展重点 4、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目标规划进行动态调整,稳妥过渡, 逐步到位同时留有余地,保证学科发展和优秀人才引进的 需要 三、专业技术人员 (二)武汉大学设岗原则和主要内容 1、设岗原则 (1)岗位设置与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相适应 (2)岗位设置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相衔接 (3)岗位设置向重点学科、传统优势学科以及前沿交叉学科倾斜 (4)学校实行总量及结构比例控制,学院实行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 (5)岗位设置将立足于各类人员现状,同时着眼于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员 2、三类人员结构比例: •专技人员岗位70%,其中,教师岗位50%,其它专技岗位20 % •管理人员岗位18% •工勤人员岗位10% •机动岗位2% 三、专业技术人员 3、岗位调节 (1)学历调节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于30%的,高级职务岗位可增加5%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于50%的,高级职务岗位可增加10% (2)学科调节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文科科研基地、人才 培养基地等,根据学科队伍情况增加高级职务岗位1-2个 (3)项目调节 •设立少量研究项目浮动岗位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理工医科纵向500万元或横向100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学科 纵向50万元或横向1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组可申请设立自筹经费浮动岗位,可聘任项 目教授(研究员)1-2个,副教授(副研究员)1-3个,项目启动后,上岗人员工 资待遇在项目经费中兑现,项目结题后,聘任自动终止,相应待遇自动取消 三、专业技术人员 4、首次岗位聘任条件举例:任职年限+学术业绩 岗位类别比例任职年限基本聘任条件选项条件 一级教授一级按国家文件执行 二级教授二级10% 12年以上 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公认的学术成就和声望,为本学科学 术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 一项 8~12年二项 三级教授三级30% 12年以上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公认的学术成果,为本学科某一方向的学术 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 8~12年一项 4~8年二项 四级教授四级60% 具有教授的水平和能力,圆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历年考核合 格 五级副教授一级20%12年以上 有系统的学术成果,为校内本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独立主持 科研项目,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
六级副教授二级40%6~12年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教学科研任 务,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 七级副教授三级40%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 ,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 序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国家“三大奖”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 成单位:一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二 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以武汉 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个人排名前2 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2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3 973首席科学家(包含国防类同层次) 4863重大、重点(包含国防类同层次)项目第一负责人 5973专家顾问组成员 6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杰出人才,或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或为国家重大决策做 出重要贡献,为学校赢得极大声誉者 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位申报条件之一 类别类别 项项 目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教学类类1国家级教学名师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3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4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5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6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科研类类1国家“三大奖”:一等奖个人排名前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 ;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项目优优秀成果奖奖:一等奖奖个人排名前3名,二等奖奖 个人排名前2名;三等奖奖个人排名第1 2教育部科技三大奖特等、一等奖的前2名,二等奖的第1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优秀成果奖奖一等奖奖的前2名、二等奖奖的第1 名 3省级及其他部级科技三大奖特等、一等奖的第1名 省级级及其他部级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优秀成果奖奖一等奖奖的第1名 4国家自科基金委重点及以上项目首席负责 人 社科基金委重大攻关、重大、教育部重大攻关项项目首席负责负责 5教育部创新团队 首席负责 人 6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 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7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8863目标导 向类项 目或科技部支撑项目课题负责 人(国防类同层次) 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0国家级突贡专 家 11教育部 12中科院“百人计划” 13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社会服 务务 1国务院学科评议组 成员 2国际学术协 会正、副负责 人 3863领域专家 4教育部社科、自科委学科召集人 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位申报选项条件之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之一 类类 别别 项项 目 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教 学 类类 1 省级教学名师 2 国家精品课程负责 人 3 全国专业 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4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第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 5 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6 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 7 教育部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负责 人 8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 科 研 类类 1 国家“三大奖”:一等奖个人排名4-6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3-4名;三等奖 个人排名第2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项目优优秀成果奖奖:一等奖奖个人排名第4-6 名,二等奖奖个人排名第3-4名;三等奖奖个人排名第2名 2 教育部科技三大特等、一等奖个人排名第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 教育部社科优优秀成果奖奖一等奖奖个人排名第3名;二等奖奖个人 排名第2名,三等奖奖个人排名第1名 3 省级及其他部级“三大奖”:一等及以上个人排名第2-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 前2名;三等奖的第1名 省级级及其他部级级社科优优秀成果奖奖:一等奖奖个人排名2-3名; 二等奖奖个人排名前2名;三等奖奖个人排名第1名 4 其他省部级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 5 国家社其他省部级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科基金重点项目首席负责 人 6“973”一级子项目负责 人(以科技部合同为准) 7 高校青年教师奖 、部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 社 会 服 务务 1教育部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2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 成员 3国际学术协 会常务理事 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三级教授岗位申报选项条件之二 三、专业技术人员 5、聘任权限与操作程序 1、学校设立总岗位数,并将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 2、聘任条件由学校制定,学院可以制定细则(不得低于学 校条件) 3、正高岗位经学院组织学术评审后由学校行政聘任,副高 及以下由各二级单位聘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