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doc
5页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安全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摘要〕论述了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安全科学发展的 3 个阶段,介绍了 3 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及安全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安全科学;发展;阶段 安全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人们已意识到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安全科学研究已涉及航空航天、核反应堆、冶金、煤炭、建筑、化工、石油、压力容器等工作领域安全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的事故分析、系统的危险分析与隐患控制、现代的安全科学研究 3 个阶段笔者就这 3 个阶段论述安全科学的发展趋势 1 经验的事故分析阶段 经验的事故分析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事故,以事故为研究对象和认识的目标在认识论上主要是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观,是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安全,是一种逆式思路,因而这种解决安全问题的模式亦称为事故型其根本特征在于被动与滞后,是“亡羊补牢”的模式,突出表现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1.1事故型解决程序 查出问题:指的是对事故及事故隐患等问题的探查,并用事故模型,如因果连锁模型、综合模型、轨迹交叉模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等来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
事实确认:断定发生事故的当时和出现隐患时的工作场所和设备状况 查明原因:找出直接原因和为什么造成直接原因的背景原因,从管理上找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常用事故频发倾向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两类危险源理论等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的原因 原因评价:对发生事故的各种原因进行评价,找出构成原因的各种可能性,并判断实现某种措施的紧急性 研究对策:以软件、硬件 2 方面研究排除事故和隐患的措施与方法必要时应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情报进行再评价 实施对策:将制订的措施计划和方案付诸实施 评价:检查各项措施实施的情况,必要的措施有无欠妥之处,在实施过程中有无不合理之处 事故分类:按管理要求进行分类,分为加害物分类法、事故程度分类法、损失工日分类法、伤害程度与部位分类法等;按预防的需要进行分类,分为致因物分类法、原因体系分类法、时间规律分类法、空间特征分类法等 1.2 事故型解决模式的研究内容 从事故型解决程序可看出,事故型解决模式主要研究事故分析、事故的发生规律、事后型管理模式、三不放过的原则;以事故统计学为基础的致因理论;事后整改对策;事故赔偿机制与事故保险制度等 1.3 事故型解决模式的作用及不足 事故的分析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认识事故的本质,从而对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安全活动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仅停留在事故分析的研究上,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固有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事故频率逐步降低,建立在统计学上的事故理论随着样本的局限使理论本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现代工业对系统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直接从事故本身出发的研究思路和对策,其理论效果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2 系统的危险分析与隐患控制阶段 该阶段以危险和隐患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基础是对事故因果性的认识,以及对危险和隐患事件链过程的确认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有了事故系统的超前意识和动态认识,确认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采用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提出了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和思路 系统危险分析与隐患控制阶段最根本的是预防,是事先拟设安全目标或计划的安全的预期成果因此,这种解决安全问题的模式亦称为预防型,其实施的基础是必要的安全信息它虽不同于事故型的解决方式,但也具有安全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 2.1 预防型解决程序 拟定安全目标:即安全目标管理,一般由现场或基层单位拟定,报上级批准在目标中要确定把现行的标准提高到什么水平,将伤亡率或事故严重度降低到什么水平,如何推动安全生产到某一更高水平等。
问题落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决定由何部门、何人负责完成,改善现状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创造这种条件等 查明障碍原因:用一些系统分析法,如故障树分析理论、事件树分析理论、安全检查表技术、故障及类型影响分析理论等,分析达到安全预期目标所遇到的隐患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障碍原因的评价:即对系统的危险程度进行安全或风险评价采用安全系统综合评价、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安全灰色系统评价理论、风险辨识理论、风险评价理论、风险控制理论等评价造成障碍的各主要隐患的影响所在,危险到什么程度等,给出定性和定量结论 研究隐患排除与控制方法:采用重大危险源理论、重大隐患控制理论、无隐患管理理论等排除隐患,实现安全目标 实施对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逐一落实所制定的措施 评价:检查措施的实施状况,并在实施中改正缺陷 2.2预防型解决模式的作用及不足 综上所述,用预防型模式解决安全问题,是从更高层次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对事故前期事件的控制,预先发现现有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推进现有的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和降低事故发生率,促进企业的安全建设工作以及提高职员的安全健康水平,以达到更高的安全目标由于有了对事故的超前认识,这一阶段导致了比早期事故学理论更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如失效分析、危险分析、危险评价、故障树分析、危险控制等基本方法。
该阶段充分体现了超前预防、系统综合、主动对策等但是,这一层次的理论在安全科学理论体系上,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3 现代的安全科学研究阶段 现代的安全科学研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机—环境—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思路,确立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通过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协同学、安全行为学、安全环境学、安全文化建设等科学理论研究,提出在本质安全化认识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地发展安全科学该阶段的理论系统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 3.1 目前已有的初步研究成果 3.1.1 安全系统论原理 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研究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安全大协调系统,建立生命保障、健康、财产安全、环保、信誉的目标体系在认识了事故系统人—机—环境—管理四要素的基础上,更强调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认识安全系统的要素,即人:人的安全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是安全的基础保障从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具科学性原则 3.1.2 安全控制论原理 安全控制是最终实现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根本措施。
安全控制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原则安全控制论要求从本质上来认识事故,即事故的本质是对能量的不正常转移,并由此推出了高效实现安全系统的方法和对策安全控制技术有宏观控制技术和微观控制技术两大类宏观控制是以整个系统作为控制对象,微观控制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对象 危险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闭环控制原则 系统包括输入、输出,通过信息反馈进行决策并控制输入此完整过程为闭环控制这样的闭环控制能达到优化的目的,搞好闭环控制的关键是必须有信息反馈和控制措施 动态控制原则 动态控制原则要求遵循系统是运动、变化的原则,正确、适时地对系统进行控制 分级控制原则 由于系统组成包括各子系统、分系统,其规模、范围互不相同,危险的性质、特点亦不相同,因此,必须采用分级控制各子系统可以自己调整和实现控制 多层次控制原则 采取多层次控制的目的是增加对事故危险控制的可靠程度一般包括根本的预防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大的预防性控制、经常性控制以及紧急性控制等 6 个层次 3.1.3 安全信息论原理 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安全信息原理研究安全信息定义、类型,研究安全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等技术。
3.1.4 安全经济学原理 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安全的“减损效益” ,研究安全的增值效益,即研究安全的“贡献率” ,用安全经济学理论指导安全系统的优化 3.1.5安全管理学原理 管理组织学的原理,即安全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安全机构职能的科学分工,安全管理体制的协调高效,管理能力的自组织发展,安全决策和事故预防决策的有效和高效 专业人员保障系统的原理,即遵循专业人员的资格保证机制,通过发展学历教育和设置安全工程师职称系列的单列,对安全专业人员进出具有严格的任职要求;建立兼职人员网络系统,企业内部从上到下设置全面、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组织网络等 投资保障机制,研究安全投资结构的关系,正确认识预防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关系 3.1.6 安全工程技术原理 随着技术和环境的不同,发展相适应的硬技术原理、机电安全原理、防火原理、防爆原理、防毒原理等3.2 系统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 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的认识,要求从系统的本质入手,要求主动、协调、综合、全面的方法论其研究具体表现为: 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人的本质安全不但要解决人的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 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 研究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 技术项目中要遵循安全措施与技术设施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同时规划、同时发展、同时实施,即所谓“三同步”的原则还有“三点控制工程” 、 “定置管理” 、 “四全管理” 、 “三治工程”等超前预防型安全活动,推行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经济分析、危险预知活动、事故判定技术等安全系统科学方法 安全科学发展到现在经历了经验的事故分析阶段,系统的危险分析与隐患控制阶段,现代的安全科学研究阶段今后安全科学的研究将在现代安全科学研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方面发展,逐步形成安全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 21 世纪减灾战略.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HammerW,PriceD.Occupationalsafetymanagementandengineer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林伯泉.安全学原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