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农业大学办学110周年专家论证会汇报材料.docx
34页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田自强余铁桥官春云罗特贺汉林康春林I彭干梓校史考证领导小组组长:刘强周清明符少辉副组长:(以姓氏笔画为序)张立周玉生彭克勤组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湘方逵卢向阳刘强齐绍武吴立新邹冬生张立陈冬林陈岳堂易自力周玉生周仲文周清明唐汇国符少辉曾福生彭克勤校史考证工作人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艳玲王学军毛祥成方放明龙梦晴向绪金刘有源刘强李红琼李瑞芝李紫丽何龙姣张立张晶陈凌云周玉生周先进周先娥周海清周清明袁光敏郭时印黄大金曹威伟符少辉彭可为彭克勤彭定一廖渐熊楚才二O—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湖南农业人学办学渊源论证会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张 立、张传燧、于述胜、杜成宪、周清明、田正平、胡学军 刘建琼、符少辉、彭克勤湖南农业大学办学渊源论证会专家成员二O—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田正平(1944-),男,山西省应县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全国教育科 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史学科组成员,中国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副 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杜成宪(1954-)男,浙江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 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
胡学军(1942-),男,江西南昌人,教授现任湖南省学校史 志研究会会长,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副书 记、湘潭犬学校长刘建琼(1964-),男,湖南宁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湖南省教育厅史志办副主任、湖南省教科院教育史志研究所所长 兼任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学校史志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于述胜(1964-)男,山东烟台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历史与文 化研究院院长,《教育学报》执行主编张传燧(1956-)男,贵州石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 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教育学会教育史 志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农业大学办学渊源专家论证会意见湖南省学校史志会2013年12月20日在长沙组织召开 了 “湖南农业大学办学渊源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查阅了 相关史料,听取了论证汇报,进行了认真而严谨的论证,形 成了如下意见:一、湖南农业大学1994年3月由湖南农学院更名而来, 湖南农学院1951年3月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 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二、 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学院合 并组建湖南农学院时,修业农专占有主体地位。
三、 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是由成立于1903年的 修业学堂发展而来结论:湖南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始于1903年10月8日 创办的修业学堂专家签名: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第一部分湖南农业大学办学渊源考证报告湖南农业大学办学渊源考证报告湖南农业大学1994年由湖南农学院更名而来,湖南农学院1951 年3月由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 而成虽然学校一直认为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03年8月的修业 学堂,但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没有充分挖掘史料,秉持着严谨科学 的原则,至今仍以1951年独立办本科教育为建校时间2008年我校接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提议我 校应加强校史研究,重视前身追溯,还原学校历史沿革的本来面目, 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史“留史、资政、育人” 的重要作用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专家意见,指示有关部门安排专 门人员开展此项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找到了大量史料,充分 证明湖南农业大学的前身就是创办于1903年8月的修业学堂我校办学渊源追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传承学校办学历史修业学堂于1903年10月由湖南教育 界3位名人周震鳞、俞蕃同、许直出面呈请政府批准创办,1912年 更名为“湖南私立修业中学校”,1923年2月添办农业部,并在长 沙南郊新开铺,利用荒山植树造林,开辟园圃水田,设棉稻试验场, 1933年北京《独立评论》称:“湖南水稻改良,修业开先河”。
在 “修业”办学过程中,校长彭国钧与学生一起短衣赤脚,披蓑戴笠, 沐雨栉风,从事体力劳动,与农民无异,大力倡导“手脑并用,联 系实际,结合科研,服务生产”1920年教育家、时任湖南省教育 厅厅长朱经农来校视察,深有感慨地说:“办农业学校是难得有此 精神”,并劝勉“修业”学校“农为本业”、“努力发展农业以裕 民生”正是遵循“务本崇实”的办学传统,在半个多世纪的峥蝶 岁月里,“修业”学校才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出类拔萃的 专业人才,产生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很大的社会 反响修业”学校先后培育出“小南粘”、“粒谷早”、“修农 一号”、“修农二号”等优良品种并在全省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定期出版的《修农月刊》,常为学术界引 用1933年11月,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一年级的吴奔星撰写的《介 绍农民化的湖南修业学校》感动了《独立评论》的主编胡适,以至 不到10天,文章就得以发表,在湖南学界引起了轰动,呈现人人竞 说“修业”之势1943年,“修业”学校办学四十周年校庆之日, 蒋介石亲笔题词"务本崇实”以资鼓励,教育部长陈立夫亲笔题写 了 “民生在勤”以示庆贺1951年3月,湖南农学院组建,时任湖 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明确要求:“农学院的任务,就是要培养 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建设人才”,首任院长李毅之提出“要 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达到教、学、做合一”,周汝沆、柳子明等 老一代农学家率先践行,主动服务农业生产。
无论是二十世纪六七 十年代倡导“开门办学”,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八九十 年代参与湘南开发、星火西进等湖南重点建设工程,还是新世纪连 续八年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开启“双百”富 民工程,无不贯穿着学校“务本崇实”、以“农”为本、立足“三 农”、服务“三农”这一永恒不变的办学传统因此,将我校办学 的起始时间追溯到“修业”学校的建校时间,不是改写校史,而是 更好地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确保历史的血脉不被割裂,有利于体 现我校作为农业院校特有的以“农”为本的历史传承二是弘扬学校革命传统"修业”创立之初,就为革命党人聚 义之所ol903年8月黄兴曾此担任体育教师,并从事革命活动1919 年4月-12月毛泽东在此担任历史教师,主编《湘江评论》和《民 绎》杂志1909年,时任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员的徐特立在修业学堂 谈及中国时局卩占危,非早开国会不足以促进立宪,欲往各请愿代表 处送行,因不知代表住处,于是觅刃自断左手小指滴血写请开国 会,断指送行八字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 次感性认识 1920年初,彭国钧因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严斥张 敬尧摧残教育、镇压学生的罪行而一度被解除修业学校校长的职务。
1923年,校董姚舜生明确地提出了 “救国帜志”的办学目标大 革命中,著名共产党人欧阳梅生以“修业”学校国文教员的身份作 掩护,领导湖南工人运动在抗日战争期间,"修业”学校把爱国救 亡贯穿于办学之中校长彭国钧经常安排军事训练,主持制作了由“锄头、笔杆、枪支”三个图案组成的校徽,使学生会拿笔杆,会 使锄头,还会持枪卫国并组织师生在农村办民众夜校,在纺织厂 办妇女班,实行"流动教学”,宣传抗战;组织代耕团帮附近征战军 人家属和缺乏劳动力的贫苦农民耕种,使其坚定抗日必胜的信心 解放前夕,“修业”学校的进步师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迎接解放, 护卫学校,举行示威游行,发起和平签名运动,为争取湖南和平解 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黄兴、周世钊、欧阳梅生、毛泽覃、欧 阳立安、田汉、王首道、沈其震等革命前辈曾在“修业”学校工作 或学习过湖南农学院成立后,“进德修业”、“习劳耐苦、崇朴尚实” 的风范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此,将我校办学的起始时间追溯 到修业学堂的建校时间,有利于弘扬学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以天下为本,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普进公民应具之德、广修社 会所需之业,扩增服务社会之绩”的优良传统三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业不修者, 不能博见”《周易•乾卦》指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西晋 时期的重要文坛领袖张华在《励志诗》指出:“进德修业,晖光日新 北宋文学家秦观《君子终日乾乾论》:“故凡乘势以应变,因时以立 功,虽一听於自然,而进德修业,未始不以自强不息为主《增广 贤文》认为:“进德修业无矜夸,济世经邦断贪念”曾国藩在其《家 训》中也这样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正是由于强 调进德修业之重要,修业学堂才以修业命名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国语•周语》指出:“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 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管子》认为:"粟者,王之 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汉书•文帝纪》 强调:"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 故生不遂《史记》认为:“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晋书》:“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唐朝李世民认为"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宋朝大诗人陆游认为“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清朝梁启超 也曾指出“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正是基于对农 业地位的高度重视,修业学堂乃至后来的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一直将 “务本崇实”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
因此,将我校办学的起始时间 追溯到“修业”学校的建校时间,有利于激励学生“君子进德修业, 欲及时也”,不要等待,要抓紧时间,积极进取,勤耕力学;有利于 鼓舞教职工时时勤勉努力,处处为人师表,不断增进道德修养,扩 展功业建树;有利于展示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本,以服务“三农”为 根本的办学宗旨,有利于弘扬学校“习劳耐苦、崇朴尚实”这种薪 火相传,弥足珍贵的校风二 我校办学渊源追溯已经做了扎实细致的工作校史论证是一个严肃认真的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既不能主观后缩,也不能随意前伸, 而应客观公正,为社会所认可我校办学渊源追溯工作本着“尊重历 史、符合惯例、体现民意、有益未来”的原则,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文献研究我们仔细研读了教育部《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 的通知》(2002年6月13日)等文件及校史研究的论文材料,明 确了办学渊源追溯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二是专题咨询我们专程咨询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设置处 领导,登门请教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会长田正平教授、副会 长刘海峰教授,咨询了杜成宪、于述胜等知名专家,特别邀请 了湖南学校史志研究会胡学军、刘建琼专家来校现场指导。
三是走访取经走访了与我校前身学校修业学堂(校)有渊源 的学校,包括长沙明德中学、长郡中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湖南修业小学等,积极吸纳他们的校史研究成果和建议,寻求 他们的支持还专程走访了近期成功进行建校渊源论证的河南农业 大学学习经验四是搜寻史料先后赴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第 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