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可编辑).doc

40页
  • 卖家[上传人]:繁星
  • 文档编号:43857227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K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32013 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宾道军2013.2目录第七章 力4第一节 力4第一节 弹力7第三节 重力 9第八章 运动和力 11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11第二节 二力平衡13第三节 摩擦力 17第九章 压强 20第一节 压强20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23第三节 大 气 压 强25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第十章 浮力 30第一节 浮力30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33第三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44第一节 功44第二节 功率 48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51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54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56第一 杠杆56第二节 滑轮 58第三节 机械效率60第七章 力第一节 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 N 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 50k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 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 43 页图 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三)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布置作业书本第 43 页第 2、3新 课标第一网第一节 弹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二.新课教学(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新 课 标 第 一 网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 A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 P54 ?? 2、3、4六.教学后记:第三节 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x kB 1.c Om(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方向●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 9.8N/?用 g 表示,即 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 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N二)重力的公式Gmg 其中 G 表示重力(N),m 表示质量(?),g 是 9.8N/?,粗略计算:g 取 10N/?(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x k b 1.c o m三.小结四.布置作业:课本:P59 ?? 1、2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 44 页图 12.5-1 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二)讲授新课1.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新 课 标 第 一 网按照书本第 45 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学生活动:(1)体验图 12.5-4 的实验(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3)通过观察图 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4)阅读 47 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四)布置作业1.思考书本第 49 页第 1、2x k b 1 .c o m第二节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2 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 1 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