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千百工程_武汉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doc
9页专业.专注武汉市关于实施“万千百工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8〕16号),推动形成万亿产业集群、千亿支柱产业、百亿企业新格局,加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武汉样板,提出本行动方案一、奋斗目标力争用3-5年时间,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全市形成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总收入均突破万亿,产值均突破5000亿元现有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健康食品、新材料等4个千亿产业产值实现倍增,新增生物医药、时尚消费品2个千亿产业,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全市千亿企业和百亿企业个数实现倍增,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基本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二、发展领域(一)万亿产业集群1、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把握5G产业启动期、芯片战略决战期、新型显示替代期、北斗产业窗口期等产业趋势,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建设。
沿着光通信、高端消费电子两条产业主线,全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移动终端、光通信系统及设备、信息技术应用及服务等主导领域,积极布局北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力争“领跑国内、并跑国际”,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世界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把握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加快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方向转型升级支持传统汽车产业在扩大规模中转型,实现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自主配套,推动“1—N”立体式发展加快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加速探索5G技术、智能汽车、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新模式,抢占“下一代汽车”创新制高点,推动“0—1”颠覆式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二)千亿支柱产业1、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布局智能装备、商业航天与临空制造、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与智能电网等细分领域,推进国家商业航天基地建设,争创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全方位提高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形成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治理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发展除尘、脱硫脱硝、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尾矿分离设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内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节能环保基地。
3、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布局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提升发展化学制药,突破发展现代中药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药物研发协同创新平台,带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4、健康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酒、饮料和精制茶、食品、乳制品等产业,优化产品结构,突出本地特色,推动行业智能改造升级,形成以健康理念为主的产品供给结构,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5、时尚消费品产业重点发展空调、冰箱、小家电等家电消费产品及核心配套,谋划发展黑色家电大力发展服装、珠宝等时尚产业,以创意和品牌带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建设成为国内家电“第四极”、时尚消费重要的中心之一6、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及其深加工、化工新材料、新型电子材料、非金属前沿新材料等,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绿色环保达标等途径,有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基地三)百亿龙头企业建立千亿企业、百亿企业、准百亿企业的梯次推进体系鼓励东风本田从千亿元向更高水平进军对现有20户百亿企业实施“一企一策”,针对性提供服务,使之壮大为500亿元乃至千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百亿企业培育库,在光通信、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扶持现有准百亿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一批百亿企业。
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的新引入重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形成一批百亿企业三、主要任务(一)实施万亿精准招商工程制定并发布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和集群引进指导目录,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国内外整机龙头和关键配套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招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招商中的主体作用,带动吸引配套企业及关联企业在汉投资确保制造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逐年递增,年均签约金额不低于5000亿,确保常年储备总投资万亿元以上的制造业招商项目库,每年滚动调整(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经信委)(二)实施万亿工业投资工程健全工业项目滚动推进机制,加强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以及投产达产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往年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2/3、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达到1/3落实“零土地”技改政策,定期发布企业技术改造目录,滚动推进重大技术改造示范项目,研究出台覆盖固定资产投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改政策对符合《湖北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方向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项目完工且经经信、发改部门验收合格后,其地方新增财力连续3年奖补给企业通过实施“万千百工程”,力争实现累计工业投资万亿以上,其中技改投资占比50%以上。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三)实施企业培育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产品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持续推进“个转企”、“小进规”,推进小微企业依托大中型企业开展“双创”,以协同创新配套促进融通发展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国家单项冠军10个以上,省级“隐形冠军”40个以上,入库培育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形成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企业集团军(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四)实施企业创新引领工程按照系统创新、协同创新的思路,大力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研院、产业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国内顶尖的产业创新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2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跨国公司来汉设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市招商局)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全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成果转化局)五)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引导产业和企业发展走质量提升之路,全力打响“武汉制造”品牌坚持一流标准引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支持企事业单位主导和参与制(修)定一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
坚持质量能力提升,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制造业质量能力提升标杆,壮大一批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标兵坚持“三名”锻造,启动“名企名品名家”培育工程试点通过实施“万千百工程”,全市制造业领域培育的国际一流品牌、湖北名牌数实现倍增(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六)实施四大融合升级工程推动产业间相互融合,优先鼓励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2个万亿产业集群,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开展产业协同创新,催生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力争用3-5年时间,全市100家重点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形成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促进研发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出台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和措施,打造“1+4+N”军民融合集聚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四、工作措施(一)加大财政支持市区两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支持制造业发展资金的支出,资金新增部分重点用于“万千百工程”人才引进、研发支出、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企业每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再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奖励。
对经认定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培育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事一议、省级适当配套、市级积极支持的政策予以奖励分层次鼓励企业上规模跨台阶,对首次进规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金额由现有每户5万元增加到10万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二)强化金融支撑优化基金激励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参与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继续扩大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规模,鼓励各区(开发区)结合特色产业,设立细分领域产业基金力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形成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领域形成总规模5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吸引带动万亿社会投资,投向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项目引进、重大产业并购等(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金融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区)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力争3年内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家数翻一番(责任单位:市金融局)三)加速集聚人才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大力构筑人才“金字塔”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持续推进“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力争每年引进2名诺奖得主、20名外籍外地院士和一批商界领袖,引进2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汉创新创业,引进更多校友回汉投资兴业。
深化“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实施“武汉工匠”培育集聚计划,每年选树100名“武汉工匠”,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万千百工程”重点企业的高端研发人才、管理核心人才及团队,优先推荐认定“城市合伙人”、“黄鹤英才计划”,给予相关政策待遇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联动的订单式用工培养招聘机制(责任单位:市招才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东湖高新区)四)完善要素保障结合武汉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产业类型和产业生命周期弹性确定出让(租赁)年限,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区别产业类型确定出让年限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责任单位:市国土规划局、市经信委)加快园区建设,夯实产业聚集平台对“新两园”按“五集三化”要求进行星级评定,根据年度评定结果,给予差异化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完善电网配套设施,优化用电环境,有效解决供电卡口及改善电能质量,强化产业发展电力支撑支持主导产业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用电成本(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武汉供电公司)抓紧推进天然气储备库建设,完善监测调度,保障产业用气供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委、市城投集团)。
五)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标准,建立武汉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每月对各区和有关部门进行评估排名深化“三办”政务服务改革,落实高端人才落户、购房、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政策,推动国际学校、医院、社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展营商环境专项巡查,严肃查处损害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招才局、市公安局)六)加强组织领导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我市“万千百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建立定期通报机制,承担谋划推进产业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全市支持各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向“万千百工程”聚焦,加强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编制并公布相应的实施细则各区(开发区)根据区情实际,制定出台支撑规划和配套政策市政府督查室负责督促落实(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及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区)本行动方案自2018年*月*日实施,有效期为5年 学习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