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工程学87883.doc
5页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环境艺术专业 题 目:浅谈人体工程学人与环境 班 级: 环艺1211 姓 名: 杨 华 康 学 号: 06251211020 指 导 教 师: 刘 颖 日 期: 2014年1月2日 浅谈人体工程学人与环境[摘要]:人离不开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还是休息,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将会影响工作和休息的效率与质量,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人体工程学的人物之一就是要使人与环境协调,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关键词]:人 机 环境 引言:近年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并且由于人体计测、生理学计测、心理学计测等科技测试手段可对人体工程学进行一系列定量分析,使这一学科日臻成熟把系统的方法引入到环境设计工程中来,使设计在处理人、机、空间有了科学依据一、 人与环境的交互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
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环境行为学:西方环境行为学是研究环境设计和人类行为关系的科学它是研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影响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中的学科它产生于社会科学和环境设计在西方的发展,特别是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对西方环境行为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 环境行为的特征:1. 客观环境 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适应、改造和创造新环境的活动2. 自我需求 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4. 综合作用 环境、行为和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 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概念;情感与情绪;气质与性格;意志与动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室内空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的,是人类有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人对空间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满足生活物质要求,到满足心理精神需要的发展过程。
二) 人的需求分析环境设计是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描述了人类不同需求的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 包括维持生存的需求,诸如食、饮、睡眠、性欲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2.安全需求: 包括希求保护与免于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表现为安全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只有生理及安全两种需求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始能相继产生 3.爱与隶属需求: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鼓励等需求,表现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在包括此一层次在内的三种需求均获满足之后,才能相继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 4.尊重需要: 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在包括此一层次在内的四种需求都能获得满足,最更层次的需求始能相继产生 5.自我实现需求: 包括精神层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二、 人的行为与环境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1.抄近路习性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妙近路的行为习性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2.识途性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3.左侧通行习性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
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4.左转弯习性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5.从众习性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6.聚集效应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7.习 惯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习惯分个人习惯和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
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作工具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较灵活而且有力,所以对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右手也叫优势手但在人群中也有5%—6%的人惯用左手(儿童时期约有25%人惯用左手)操作和做各种用力的动作,其左手就成为优势手至于下肢,绝大多数人也是惯用右脚,因此机械的主要脚踏控制器,一般也放在机械的右侧下方三) 人的心理与环境环境设计,不仅仅设计人体尺寸及人体活动范围,还包括人的心理空间这是因为人对环境的满足程度,还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心理空间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相当重要,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同的2. 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
3. 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4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和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参考文献]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 (日) 高桥鹰志+EBS组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人体工程与环境行为学 徐磊青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