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析木雕人物创作中的写意精神.doc
2页论析木雕人物创作中的写意精神论析木雕人物创作中的写意精神摘 要:整个中国艺术渗透着坚韧而灵动的写意精神,雕刻家以刀代笔,将虚拟 的“意象”,实现成洗练、传神的雕刻作品, “写”即是雕刻,即是创作本文就笔者的创作心 得,谈谈木雕人物创作中的写意精神,及其突出表现的艺术特色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木雕;人物;写意审美 中国雕塑就其造型而言,则主要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等诸 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 中国雕塑的视觉特征是线体结合中国雕塑的“体”不同于西方的体,西方的“体”是 生理,物理为基础的空间之体,有量、有质、有形,并强调由此而产生的张力中国雕塑 的“体”是形而上的强调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它的 出现为了证实其自身的本然存在 写意是贯穿于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并具有审美共通性尽管写意雕塑没有在古代成 为主流传统,尽管近百年来奉西方雕塑为上乘而不停地效法,毕竟由于整个中国艺术渗透 着坚韧而灵动的写意精神,即使出于耳濡目染,雕塑家也会被其恩泽 笔者对中国美学尚意轻象理念深有感触,雕刻家以刀代笔,将虚拟的“意象”,实现 成洗练、传神的雕刻作品, “写”即是雕刻,即是创作。
笔者在木雕创作中,常心怀“写意”之 念,进入倾泻洒脱的创作状态,而不是描头画角的写实方式创作,贴近于“忘象”的“得意”, 追寻“以意入形”的自由境界 本文就笔者的创作心得,谈谈当代木雕创作,尤其是木雕人物创作中的写意精神, 及其突出表现的艺术特色及审美特征 1 尚意轻象,突出神韵 吴为山教授在《雕塑的诗性》一书提到:“写意”,先有意,而后写之 “意”本无形, 由“象”方能呈现,故合称为“意象”即袁行霈先生所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 在木雕创作中,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形”或“型”,它是创作者对创作对象提炼 出来的一种灵魂带有强烈的个人审美和大众认同感,既要突出创作者个人的艺术个性, 又要让观赏者从中产生审美共鸣因此作者要反复揣摩创作对象的形象内涵,提取出最能 传达作品灵魂的神与韵,从而在作品中将其精确表达出来只要达到了传神的境界,则具 体的形象细节则非重点这就是“写意”风格的“尚意轻象”的特征 以笔者的木雕作品《香山九老》为例,�P 者在正式创作之前,认真对心中的九位智者的意象进行具象化首先,对环境的设计,笔者心中的睿智老者们应当远离凡尘俗世, 隐居山野,为了衬托智者们的高洁品格,笔者提炼出了多种环境要素:深山老树、挺拔青 松、芝芷兰草、闲云野鹤、山水清野,这些环境要素可以充分衬托“香山九老”们的清远心 境和高洁品质。
这些环境的设计,就是营造作品氛围的“意”, “象”的刻画可以简练传神即可, 但“象”的设置则是达“意”的关键 再提及人物的“写意”,人物的具体表情、衣饰细节只是“象”,最能突出人物睿智逍 遥品性的“意”,在于对人物所从事的事情,即人物大动作的设计作者将人物错落安置于 画面中,或抚卷入神,或互辩真经,或惬意手谈,或抚须观棋,或半卧闲阶,作品中的老 者与童子超然脱俗、洒脱率意跃然木上,令人心生向往 作者重在“写”出《香山九老》的气场和神韵,以背景和人物大动作着重传达“意”, 而轻于雕琢服饰细节花纹,从而更加突出“人的品格”,秉承了写意木雕的精神 2 心手合一,线条达意 多数人认为圆雕木雕人物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实物的临摹再现,作品的线条比例 如同铁框一般,缺乏想象,没有生气其实,从审美角度来分析,人物线条的表现,是作 为一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圆雕人物的线、块、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更深层 次上的写意性 木雕人物创作的写意相当于“写意工笔画”的写意,并不追求“似是非是”的夸张变形, 而是以意使刀,刀刀取神而意乎刀外,刀刀用意而意发乎刀先,使作品当中的线条产生意 的表达 如笔者圆雕作品《多子弥勒》中,大肚弥勒丰满的身形、圆圆的肚子、饱满的耳垂、 光洁的额头、笑意盈盈的眉眼、充满感染力的笑容。
如果笔者在创作弥勒形象时,没有做 到线之为骨,约形束神,支撑着画面结构,只是起笔无意,行笔无法,收笔无门,神散气 泄,粗细一般,虚实相同,怎能得人物之神情,更何谈意境之营造? 所以,雕刻立体人物,如同工笔写意,看似“描形”,讲究“象”的像,实则为“写”, 它讲究骨法用刀、以刀写形、以意入刀,在创作过程当中讲究意念与气力的结合,刀刀实 却刀刀虚,使作品当中的形象达到内容与心、手的响应合一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表现 “造化”,即大自然, “心源”即作 者内心的感悟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 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的写意雕刻,它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谓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 渗进作品中国的写意雕塑虽不是作者直接对着对象写生,但处处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 察和热情,因此,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迹,倒是外部塑造的手法上留下了 作者深深的情、意,自然的肌理,潜意识中的变形等 如笔者的圆雕作品《多子弥勒》 ,塑造了大肚弥勒与天真孩童嬉戏同乐的情景笔者 在创作前认真研究了人体与面部解剖结构,对人的不同笑容表达的不同心情进街区分,着 重琢磨开怀大笑的面部肌肉构成。
在创作时心中充满了对乐观、豁达、大爱的弥勒的喜爱 与向往,开怀大笑的弥勒融入了笔者充沛的情感最终完成了充满喜感的《多子弥勒》作 品 创作时,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体会了作品当中所有刻画的形象与内容,才会在用笔时 付之以情,带着情感去雕刻削磨那是何等的深入真切,只有带着感情去雕刻创作,作品 才会有生命力,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 通过在个人创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思考,笔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写意精神对木雕 创作的审美影响及意义,它包盈了飘逸的东方诗意和心灵顿悟的颤动 如何在木雕创作中深化和弘扬写意精神,把中国的写意精神、写意文化融到雕塑里 来从而在西化写实和抽象雕刻潮流之外另辟蹊径,创造出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个性, 无愧于时代和未来的优秀作品?这是对雕刻艺术家的挑战,也是摆在所有雕刻艺术工作者 面前的新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