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和北宋后期词坛课件.ppt
144页第四章苏轼和北宋中后期词坛一、苏轼词 苏东坡与父洵、弟辙三人,苏东坡与父洵、弟辙三人,足可光照千秋,时谚云:足可光照千秋,时谚云:“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生,吃菜羹”曾巩说:曾巩说:“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士大夫莫不知其名,家有其书苏明允哀词苏明允哀词)生平n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苏轼,是全能型的艺术大师,也是多才多艺的生活大师他曾说自己平生只有三件事不如人:饮酒、唱曲和下棋,其他样样都行他擅长烹调,爱吃猪肉,也会做猪肉,曾经写过一首食猪肉的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管竹坡诗话)他还是一位“时装设计师”,至少是领导时装新潮流的他设计的一种高筒帽子,当时全国流行,号称“东坡帽”他还懂得医药,每走到一个地方,总要寻一些偏方,为家人,也为别人治病常见病他可以治,疑难杂症也能治少年成名父母的言传身教n“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n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名二子说)苏洵希望苏轼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实、安分少年成名父母的言传身教n程夫人带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一举成名n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n礼部试,屈居第二名(22岁)作文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杜撰典故n制科考试:高中第三等(25岁)苏辙中第四等宋朝300年仅22次41人)初入仕途n苏轼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顶头上司是不苟言笑、铁面无私的陈公弼n“苏贤良”;缺席聚会被罚铜8斤;公文稿被修改n借凌虚台记暗讽陈公弼46岁时写陈公弼传忏悔凌虚台记凌虚台记n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hu)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新旧党争n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主持改革变法,引起激烈争论,主张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展开政见之争苏轼对改革变法是反对的,他反对改革变法主要有三点:第一,苏轼向来认为朝政改革的关键在于用人制度,而不在于变革制度本身,体制本身;第二,苏轼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反对狂风暴雨式的改革,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太激烈;第三,苏轼跟许多反对改革变法的元老大臣有着特别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反对派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n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苏王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面对着这种态势,尽管神宗皇帝爱惜苏轼的才学,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改革主张也只能忍痛割爱,让苏轼去地方为官任职地方n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n勤政密州抗洪救灾;写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大难临头乌台诗案n为何选苏轼开刀?n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在当时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他的名气比较大,声望比较高,在苏轼的身边经常会聚着一批文人学者对于革新变法对于朝政点点戳戳,发表一些反对的言论,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这批文人的一个主心骨。
第二,苏轼确实写过抨击新法的诗文第三,苏轼有重返朝廷任职的趋势御史中丞李定等抓住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大做文章,列出四大该杀罪状n不学无术;n无视朝廷;n蛊惑人心;n诋毁圣上湖州谢上表n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n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贬黄州n各方救援:前宰相张方平、王安石;现宰相吴充n新党请求重判n终审判决:贬为黄州团练副使n真心交友:潘家错放水;刘家为甚酥;写诗同情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多面苏轼及其反省n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的苏轼是可赞的;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的苏轼,是可敬的;而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的苏轼,又是可爱的n锋芒不但毕露,而且好发议论n苏轼在黄州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黄州虽然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低谷,但是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却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随着苏轼对自我的反思,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悄然改变东山再起n改判为汝州团练副使,至江宁拜访王安石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n“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次荆公韵)n从1085年的5月到1086年的9月,在短短17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知难而退n与司马光政见分歧n洛蜀党争:苏轼与程颐(“鏖糟陂”)(“鏖糟陂里叔孙通”,意谓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n请求外任:杭州知州(1089年)治理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判吴味道案(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 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再次被贬n从定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苏轼连降了十几个官阶,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此时苏轼已经六十二岁n“谪居三适”:“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n病逝常州:公元1101年,病逝于江苏常州,终年六十六岁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东坡印象n外貌: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很少n与秦观开玩笑: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苏轼回一句“小人樊须也”(邵氏闻见后录)n与刘贡父互请吃饭:吃皛xio饭吃毳cu饭n西湖边办公:梁溪漫志说苏轼知杭州时“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纷争辩讼,谈笑而办”n情理结合判案:帮忙卖扇子。
9.27苏轼家人n父亲:苏洵n兄弟:苏辙n妻妾:原配王弗“敏而静”、“有识”(亡妻王氏墓志铭);续弦王闰之“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得失如一,随遇而安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侍妾朝云“敏而好义”、“忠敬如一”n儿子:苏迈“天资朴鲁”、苏迨(娶欧阳修孙女)、苏过(文学成就最高,“小坡”)、苏遁(朝云所生早夭)艺术全才n绘画:最擅长画的就是石头、枯木和竹子n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的四大书法家他居首韩宗儒用苏轼书法换姚麟的羊腿,“本官今天不杀羊n文学: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苏轼枯木竹石图苏轼的价值n首先,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学的遗产和文化遗产,他所创作的大量的诗文作品是滋养我们,是养育我们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最为宝贵的财富n第二,苏轼以他亲身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大丈夫也n第三点,我觉得苏轼以他亲身的经历我们今后人格的发展树立了一种人格的模式换句话说,苏轼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和知识分子最为健全、最为圆融,也最为后人仰慕的一种文化人格的模式。
人之旷达与词之豪放苏轼及苏词苏轼及苏词天性后汉书范滂传儒家的用世理想庄子道家之精神修持“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追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柳永少年游经历n“乌台诗案”何谓“豪放”?n失意挫折中的旷逸襟怀n忠义的持守苏轼的故事n针锋相对: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针锋相对: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n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嵌名为巧,双关尤妙n吟诗赴宴: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年纪较长的说: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姜子牙渭水钓鱼!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张翼德涿县卖肉,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