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眼科学论文.doc
2页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_眼科学论文 【摘要】 目的 应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100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8例52眼, 对照组30例48眼结果 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视力与眼压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显著, 患者的视力改善显著, 眼压显著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小梁切除术;开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发病中老年较多, 年轻人也可能出现, 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病因与病理机制还有待深层研究[1]目前改善与维护白内障青光眼患者视力的常用方法主要是调节控制眼压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从2002年1月开始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取得相当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100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做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符合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男性35例50眼, 女性33例50眼;年龄62~75岁, 平均(68±10.2)岁;急性患者36例, 慢性32例;眼压为30.2~78.4 mmHg (1 mmHg=0.133 kPa)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8例52眼, 对照组30例48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分组具可比性1. 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首先对患者采取利多卡因眼球局部麻醉, 应用开睑器与直肌临时牵引线, 上部穹窿处为基底结膜瓣, 距角膜边缘4 mm位置以角膜缘为基底做一个巩膜瓣, 应用显微手术刀做平行于角膜缘的巩膜板层切口, 长度5 mm,为巩膜厚度的1/2, 切口两侧沿角膜缘作垂直的2 mm切口建巩膜隧道, 其顶端延伸到达透明角膜缘内1~1.5 mm通过3.2 mm前房的穿刺刀沿巩膜隧道内口进入, 做巩膜隧道切口5 mm给予前房输注黏弹剂, 应用连续环形撕囊, 水分离后暴露晶状体赤道部位, 给予晶状体核后房与前房输注黏弹剂, 松动晶状体核应用圈套器娩核, 冲洗与抽吸残留皮质, 输注黏弹剂, 配合植入人工晶体, 卡米可林收缩瞳孔, 冲洗前房, 缝合巩膜, 修整结膜瓣, 结膜下输注庆大霉素与地塞米松。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基础上, 做1.5 mm×2.0 mm小梁切除, 切除对应的虹膜根部, 排出黏弹剂, 巩膜瓣两角应用10-0号尼龙线分别缝合1针;两侧角膜缘分别缝合1针或不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与眼压改变情况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 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与眼压改善情况 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视力与眼压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开角型青光眼(OAG)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与闭角型青光眼不同, 对于OAG患者摘除白内障手术缓解眼压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2]OAG患者的房角多数是宽角, 由于眼压升高造成房角放射状而得名眼压升高的主要成因为房水的外流被小梁网-Schlemm管系通阻碍[3]OAG致病因素还有先天的人体基因致病, 主要有OPTN基因、TIGR基因等本院通过对治疗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手术同时进行, 其优点为:两种不同的手术只需要一个较小的手术切口就可以配合完成, 外部切口仅5.0 mm,减弱角膜曲率影响与角膜散光的进展, 角膜缘内部切口仅为1 mm, 由于眼压的作用成为活瓣, 便于对前房支持。
晶状体核较大的, 可以采取倒八字形内切口, 将晶状体囊圈插入晶状体核后部, 托扶晶状体核, 完全吸出晶状体遗留的皮质给予前房与囊袋输注黏弹剂, 植入人工晶体通过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视力与眼压改善情况, 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 治疗后患者的视力与眼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式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显著, 患者的视力改善显著, 眼压显著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郭胜,芦佳娜.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国实用医药, 2013, 5(1):60-61.[2] 李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12,33(25):5447-5448.[3] 罗丹,王林,温跃春,等.非穿透板层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与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眼科新进展, 2011,31(6):588-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