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谈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新趋势-国庆60周年献礼片管窥.docx
10页略谈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新趋势国庆60周年献礼片管窥 金色十月,建国60周年的庆典火热进行,以《建国大业》为压卷之作的国庆献礼影片闪亮登场,《高考1977》《天安门》《可爱的中国》《斗牛》《战争中的女人》《惊天动地》《风声》等数十部新拍献礼片以及《大阅兵》《血战台儿庄》《开天辟地》等经典献礼片同期上映,形成了一道“新老主旋律电影齐贺国庆”的亮丽风景线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雷同化的故事和脸谱化的人物渐渐远去,相对单一的题材和模式化的创作也告别昨天,而多元素的内涵融入、多元化的主题表达、多样化的类型样式让我们管窥到主旋律电影的发展趋势,并触摸到了当今主旋律电影充满活力的时代脉搏《建国大业》里面怒发冲冠的周总理,《可爱的中国》里面当足球裁判的方志敏, 《高考1977》里面腰揣印章的老迟,《斗牛》里面斗字不识的牛二……后现代主义、黑色幽默和各种元素的融汇,客观理性的历史眼光,对于伟人伟业的人性化还原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和先锋解读,如此等等,均使当下一大批主旋律电影在保持传统红色基调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时代嬗变和崭新风貌 一、全新视角呈现历史,新范本开启新趋势 一般而言,以往主旋律电影大多涉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其叙事模式多为主旋律式的定位与表现:人物的英雄化、时间的顺序化、情节的雷同化、基调的昂扬化。
应该说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然而,在60周年国庆献礼片中,一种可喜的气象出现了,即使像《战争中的女人》这样拍得较为传统的影片也力图创新,而像《建国大业》《可爱的中国》均有了新的视角和多种元素的融入《建国大业》片段式推进,对于再现历史的全新立意和定位,对于革命领袖人物的性格化还原以及国民党人物的中性塑造都显得更为理性和富有创意《可爱的中国》塑造了一个跃然纸上、立体鲜活的革命家方志敏:驼背、声音沙哑,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只有对孩子的喜爱,对妻子的温柔,对敌人的戏谑和冷幽默……影片在讲述这些历史事件、塑造革命人物的同时,还原了事实本来面貌和鲜活的革命“人”《风声》将谍战题材作悬疑化处理,以特别的审美趣味在主旋律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自然的契合点,并运用市场运作的理念及手段,从而做到了票房口碑双赢;《秋喜》再掀谍片风潮,“小切口大主题”的形式,颇具新意,写意化的镜头画面可圈可点,正反面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以及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交相辉映,使得影片同时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商业趣味从这些献礼片巾我们不难发现,记忆中主旋律电影那些刻板的脸变得越来越动人,越来越富有特点和个性,越来越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和真理的光芒。
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创作的丰收,观念的更新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主旋律与多样化的辩证统一已然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中势不可挡的新趋势最为值得探讨的是第六代导演管虎的《斗牛》这部影片看似将娱乐元素和怪诞风格合二为一,实则投射出深刻个性的历史解读,编导不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主旋律文本,而且证实了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可以说《斗牛》是新趋势下主旋律电影最为鲜明的标志,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一个“主旋律叙事”与“后现代主义+黑色幽默”有机结合的范本,它已经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抗战片曾有人认为《斗牛》与姜文的《鬼子来了》在风格上有一些类似,遂将《斗牛》称为一部“人兽版”的《鬼子来了》,并将其戏称为“最另类”的主旋律电影但笔者认为,虽然《斗牛》与《鬼子来了》有某些类似,但在话语风格和叙事策略方面却迥然不同《鬼子来了》对于题材的把握和展现,虽然充满个性特色,但却将“主旋律”的大旗搁置,显得过于个人语境,导致了历史和人文关怀的缺席,所以它不能算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而《斗牛》则厚重得多,追求的不仅仅是笑料和夸张,更是一种深沉的人性反思与同类题材影片立足于革命者的传统视角来观照历史的文本相比较,显然《斗牛》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是从平民百姓甚至日军士兵的视角来解读和表现抗日战争。
影片中黑色幽默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拼贴,从“人与动物,在战争背景下苟且偷生”这个切入点人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异化和平凡人对生活的无奈,从而成为一部直指人心的悲喜剧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头牛”不仅如此,在这部片子当中,我们还看到了第六代导演对于战争的冷峻理解和戏谑反思,看到了大奶牛身上所体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看到了中国小农阶级质朴本能地对宗法的敬畏和对承诺的信守,看到了在战争巾平民百姓的真实与无力……影片中人物个性的生动塑造,情节线索的交叉编织,时间流程的来去自如,给这部主旋律题材的影片注入了后现代的元素和黑色的幽默,这正是本片区别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之处由此可见当下主旋律电影新趋势的端倪:主旋律电影不仅可以是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慷慨高歌,同时也可以是平民百姓不甘命运的一声叹息二、先锋意识的电影元素,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实践从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开始,电影艺术就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情节到梅里爱神奇的电影特效,数字三维技术每秒48帧投射连续影像,CG技术在蓝幕上重现历史盛况……电影艺术不断成熟,电影元素不断丰富,电影理论不断充实同样,在巾国电影发展历程中,从1949年5月新中国第一部黑白故事片《桥》,到2009年9月献礼国庆的《建国大业》《高考1977》《可爱的中国》……我们看到,无论是创作观念的变革,还是电影元素的更新,我国主旋律电影都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发展,不断地开创时代的新篇章。
其中留下的是一条从承载政治宣传内容的故事片到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并重的艺术片,再到今天的主旋律与商业性相结合的类型片的历史轨迹在这里,我们仅以《斗牛》等献礼片为例来看先锋电影元素及后现代主义在主旋律电影中的融合与体现,从中体味我国主旋律电影的新变化从电影元素上分析,《斗牛》的摄影和剪辑是新颖且富有创意的从其镜头运用来看,无论是一开始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还是演员主观视角的动态拍摄以及“牛眼”视角的中性叙述,都是具有个性的展示剪辑上编导匠心独运,闪回的穿插、多组特写与全景相连的富有张力的衔接等,也都亮点迭出整部片子的画面非常具有质感,前期的拍摄、中期的美工、后期的画面色调的调制都是整体统一的厚重:华北冬季的乡村,刻意压抑的青灰色调,九儿每次出场穿的红棉袄,便是这青灰色中唯一的亮色,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同样都是唯一的色彩和希望,最终也都难逃凋零的命运,还原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笼罩下的那种残酷和真实作为一部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更为先锋的还是《斗牛》的内蕴意义:影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普通百姓的关注,对于抗战宏大叙事的解构,从平凡人眼中看历史事件,从·头牛的眼中看周遭世界。
就像法国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宣告的那样: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人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星空,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斗牛》在宏大的抗战叙事潮流中独树一帜,从“凡人”的视角看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不是“英雄”来拯救世界,而是个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坚持和无奈,从而讲述了一段更为贴近现实、更为触动人心的故事同时也让后现代主义解读方式在主旋律电影中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结合点这样的范本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式的“真实”第一次在抗战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中独特地呈现同样,这样的先锋元素和后现代思潮在同期其他献礼片中也有精彩表现《秋喜》独特的时间选择,将叙事的视角调离北京、南京,调离那些伟人、“主角”,从广州这个国民党仍然占领的地方人手,用一个“从新中国成立到广州解放前这14天”作为切入点,展现敌我的较量,讲述鲜为人知的潜伏故事,将情节和冲突聚焦在几个人物身上,用一种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回归到“凡人”视角,以小见大,浓缩展现了那个非常的历史时期同样,在广受好评的《建国大业》当中,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对于历史伟人的“去神化”塑造,还有对他们生活细节的展现:饮酒、吃饭、睡觉、喜怒哀乐……这些看似“反典型化”的艺术处理以及对于历史人物“平视”的角度均可见某些“后现代”的影子,从而也折射出现实主义的主旋律电影的现代化意识。
三、“动物元素”融进主旋律,黑色幽默举重若轻“用动物的眼光看世界”,在世界电影创作中早有先例,譬如20世纪50年代的《灵犬莱西》、温情的日本影片《导肓犬小Q》等黑色幽默”始于西方,主要影响小说和电影创作,是一种对现实采取嘲笑抨击、揭露和讽刺,将幻想和否定结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其在我国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多见于商业影片,如《疯狂的石头》而将这两种元素结合到主旋律影片中当数《斗牛》首创实践证明,这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又是一种成功的融合,用黑色幽默和“动物”元素来承载主旋律就像是一个沙哑的嗓子唱出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让我们感到既亲切熟悉而又新鲜陌生国庆档期上映的献礼片对主旋律的多样化呈现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斗牛》则是其中最典型的范本首先,这种“动物元素”体现在主人公身上导演管虎说,“黄渤身上有一种动物性而这种“动物性”不仅是人类最初的本性,也是“斗牛”的根本动力《斗牛》基本上是黄渤的独角戏,他方言化的台词、小农化的肢体语言、邋遢的外表、单纯的内心塑造了一个鲜活真实、不求伟大也绝不做作的“牛二”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多重矛盾:胆小却负责,无知却质朴,追求安逸却并未逃离,贪小便宜却敬畏宗法,遵守信义……他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共性,也体现了个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矛盾和异化。
黑色幽默”的内涵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处处让人发笑,但发笑过后留下的却是酸涩的眼泪另外,“动物元素”的采用也是展现“黑色幽默”的一个渠道影片中这种“动物元素”直接表现存另一位“主角”荷兰大奶牛身上,这也是本片的看点之一我们注意到,将“牛”带入镜头的《斗牛》与另一部讲述“双驴记”故事的影片《走着瞧》都涉及了动物,并似乎都将动物作为主角,但事实上它们却都不是为了表现动物,而是为了表现人同样,在电影技巧上,如画面、配乐等,两者也都是匠心独具,用功甚深而《斗牛》的定位与《走着瞧》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其主题思想的落脚和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运用《斗牛》通过对“一个人,一头牛”的关注,反思抗战下平凡人的生存状态虽然黑色幽默的运用使影片显得略为低沉悲伤,但是最终的落点却是通过主人公和牛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一种隐隐存在的希望,展现了时代的基调而《走着和》讲述的只是在知青下乡的时代背景下偶然发生的一个故事,侧重于“人与动物”两者关系的思考,通过对拟人化的驴的表现反映现实的荒诞,而对时代和人本身关系的历史性、社会性反思较少,其情节更多地依靠动物推动,历史仅仅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单纯时空因而这样的作品即使可以将它归属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范畴,却显然缺乏“黑色幽默”和后现代主义对人的关注。
《斗牛》用黑色幽默对“反英雄”牛二的命运和对情节“反小说”式的叙述,用“戏剧性”的新方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从而夸大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它不再受时空、历史的制约,可以超越社会、道德、习俗和理念,用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重写了个人化的历史,重塑了历史和经典的话语后现代的叙事、超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严丝合缝的黑色幽默,《斗牛》在书写自我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间创造了一个范本,用人眼和牛眼的对望实现了自觉性[来自wWW]的同化和异化,让人成了“非人”,牛成了“非牛”影片中黑色幽默介入的文本叙述,更为深刻地探讨了历史和人生的意义;而带上“动物元素”和“黑色幽默”的和声,在主旋律强劲的演奏中平添了鲜活的色彩,给今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深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借鉴四、内外力推动主旋律,多元化发展是必然2009年是一个献礼佳作频现的年份,从4月率先推出的《南京!南京!》《铁人》《高考1977》,到9月隆重上映的《天安门》《可爱的中国》《建国大业》《惊天动地》《风声》等重点推荐影片,中国电影人可谓向共和国60周年华诞送上了一份“叫好又叫座”的大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