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人论世读经典.docx
6页知人论世读经典 古诗文复习之理解文章主旨教学目标1.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环境3. 抓住关键句,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环境,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句,结合作者经历和时代环境,理解文章主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被误读的古诗)同学们一定听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两句诗,这是《诗经》中的名句现在被用来形容情侣间的山盟海誓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是当我们了解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和写作背景就会知道,这写的是战争年代,在艰苦漫长的远征日子里,战友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勉励、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事情像这样被误读的古代文学作品还有很多我们知道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近经典的世界知人论世,应当是解读经典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对一部作品应有的尊重二、 解题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孟子》意思是说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生读教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学习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来探究文言文的中心思想三、 具体过程1、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三篇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心境或者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2、 请学生读出自己找的句子并翻译3、 请学生分析情感如果分析得对就肯定抓住关键词是探究主旨的方法之一,要知其所以然还是要了解背景如果回答不上来,问学生还需要提供哪些信息,引出背景)4、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时代环境是作者活动的一个大环境,作者生平经历会对其性格思想文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写作背景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感情基调)《小石潭记》时代环境: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政府腐败无能,社会动荡危机作者生平: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一再遭贬,最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写作背景:柳宗元被贬永州,是荒凉偏僻之地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母亲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综合这些材料来看,文章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情和寄情山水派遣内心失意之感师:在此,我想追问同学们几个问题小石潭景色美不美?位置偏不偏僻?来游玩的人多不多?作者有没有才华?被贬的永州偏不偏僻?作者的有没有得到重用?由此可见,文章里还表现了作者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记承天寺夜游》时代环境: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那时的宋朝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大的社会改革,社会各阶层的矛盾逐渐突显,改革派兴起。
作者生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进士出身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外调后因政治原因,一再遭贬,仕途极为坎坷不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迈,寓意深刻,其人乐观旷达,幽默智慧写作背景:这篇短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点掉了脑袋在朋友的营救下,作者获释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到时寓居位于黄州的承天寺,与苏轼兄弟均有往来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月亮真是每夜都有吗?竹柏是每一个地方都有的吗?不是.....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我们抓住关键句,似乎就能理解作者的思想,但是我们只有结合背景知识,才能更深入时代环境:杜甫的生活和创作的年代里,唐王朝已由盛向衰,“安史之乱”把原来隐藏的各种社会矛盾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杜甫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现实因而发生了尖锐矛盾。
比较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动荡不稳定的生活,使他对社会的矛盾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人民的痛苦有比较真实的同情,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作者生平: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考进士不中,开始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困苦,对下层人民和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安史之乱时,被掳到长安,后来逃出,几经漂泊,投奔唐肃宗,不得重用,几受刑戮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生活清贫,愁苦悲惨写作背景:杜甫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当年,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师: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表现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爱及天下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感情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1、抓住关键语句 2、了解时代环境 3.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四、学以致用我们根据以上方法,做个练习练习一:《马说》一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首先找关键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相关知识链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和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控诉练习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作者什么情感?首先找关键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知识链接:刘禹锡少有才名,进入官场,很快成为当时朝廷核心人物因看不惯当时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参与永贞改革,失败被贬,长达23年之久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表达了作者虽经宦海沉浮依然对人生充满希望的积极乐观的心态五、融会贯通我们最近几次做的中考模拟试卷,文言文考察的都是对比阅读,一篇课内的,一篇课外的平时课堂上的学习,老师会给你们提供时代环境、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动用手中的资料书查找相关知识。
可是考试课外的文言文我们没学过,那该怎么去理解它的主旨呢?我们来看一道中考模拟题[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乙](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众 "(《孟子.梁惠王下》)解题:[甲]的主旨句是 ,而[甲][乙]两文中共同表现的主题是: 六、 课堂小结 知人论世是读懂经典文言文、把握作者思想的感情的必要步骤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考,带着钻研的态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大量阅读,广泛积累七、 作业有步骤有计划地查阅资料了解中考必背16古文相关时代环境,掌握背景知识每周至少了解3篇古文的背景知识)八、 板书设计知人论世 抓住关键句 了解时代环境 掌握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联系反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