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模板.doc
32页电 子 科 技 大 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 文 题 目: 电动汽车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不需要的话删除本行 学 科 专 业: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指 导 教 师: X X 副教授 博 导 作 者 姓 名: X X 班 级 学 号: 200420701004 分类号 密级 UDC注1 学 位 论 文电动汽车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题名和副题名)X X(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XX 副教授 博 导 _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及地址)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名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论文提交日期 2007年2月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07 年 月 日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关键词:电动汽车控制器,串励直流电机,直流斩波器,再生制动,DSPVABSTRACTKeywords: EV Controller, Series Wound Motor, DC Chopper, Regenerative Braking, DSP目 录第一章 引言 11.1 为什么使用模板 11.2 使用模板的代价 11.3 注意事项 21.4 模板的使用方法 41.4.1 生成一个新的标题 41.4.2 插入图片和图题注及其引用 51.4.3 插入表格和表题注及其引用 61.4.4 插入公式及其引用 71.4.5 插入其他引用 71.4.6 更新域 71.4.7 一些小技巧 81.5 我的一些体会 10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12第三章 控制器需求定义及总体设计 13第四章 控制器功率电路设计 14第五章 控制器控制电路设计 15第六章 控制器软件设计 16第七章 控制器实验及结果分析 17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18致 谢 19参考文献 20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1第一章 引言第一章 引言1.1 为什么使用模板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模板,或者说使用模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笼统地说使用模板可以使我们专注于论文内容的撰写,而不必操心论文的格式,并且能够将我们从一些纯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具体说有以下一些好处:² 不必关心各部分的格式如不需要知道正文的字体是什么、行距多少;章标题的字体、字号、行距是什么;目录的格式如何;参考文献、页眉页脚格式如何;表题注、图题注、公式的格式如何等等,好多好多的细节你都不需要关心² 快速修改格式错误如果论文写完后您发现某部分的格式错了,比如图题注的字号错了,而图题注在整个论文当中有几十,甚至几百个若一个一个的去修改是不是十分的单调烦琐而令人生厌呢使用模板通过简单的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² 自动引用想象一下,如果论文写完的时候觉得要增加或删除某图,自然其他图的图题注的编号就发生变化了这时您不得不一幅图、一幅图地修改图题注的编号,若论文中有几十幅图,是不是很烦琐呢?并且您还可能在正文中引用了某图,则还需要修改正文中对改图的引用再比如,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如果某文献的位置移动了那么正文中对所有文献的引用都可能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如果要手工修改其工作量简直令人无法接受使用模板可以轻松的解决上述引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² 自动生成目录² 自动生成页眉、页脚² 自动生成页码1.2 使用模板的代价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其实也不然,这个模板就是个例子,呵呵),使用模板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一点点的付出。
您的代价就是记住表1-1所示的快捷键,我想花费您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吧当然,您也不需要刻意的去死记,写一天论文的过程中(开始不记得的时候可查看一下表1-1)自然就会记住了另外一个代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论文撰写,当然这个步骤绝对不会让您绝对别扭或不自然表1-1快捷键意义Ctrl + Num 0 (小键盘上的0,下同)正文Ctrl + Num 1一级标题Ctrl + Num 2二级标题Ctrl + Num 3三级标题Ctrl + Num 4四级标题Ctrl + Num 5清除格式Ctrl + Num 6Ctrl + Num 7图题注Ctrl + Num 8图或表题注Ctrl + Num 9公式Ctrl + I + C插入交叉引用Ctrl + I + T插入表格Ctrl + I + P插入图片Ctrl + I + B插入分隔符Ctrl + H + P插入图题注Ctrl + H + T插入表题注Ctrl + H + E插入公式题注Ctrl + H + V粘贴图片Ctrl + Shift + V选择性粘贴Ctrl + S保存1.3 注意事项为了顺利地使用本模板,请认真阅读本小节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必须保证第一章引言部分是从第5节(这里的节是word术语中的Section)开始的,并且后面的每章对应一节。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图、表、公式的编号是基于节的如果您不是很清楚请不要改动本模板的节设置判断第一章是否是第5节的方法是:将光标定位到第一章的页面中(第一章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地方,比如当将光标放到此处),然后在Word的状态栏上(屏幕左下脚)会显示节编号,如图1-1所示2) 由于本模板内包含了宏,故要顺利使用模板就需要将宏的安全级别降低,步骤如图1-2所示但降低安全级别对您本地的安全性有一定影响,如果您的模板是由本人直接传给您的或者是从网址 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宏,相对于纯手工打造的文档,Word的稳定性可能会有所降低,就像Word加入了公式编辑器其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一样虽然本人自己使用该模板还没有出现故障,但不代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对于使用本模板造成的任何损失,本人不承担责任为了防范于未然,也为了不掉入欲哭无泪的境地,请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每天备份当然,任何工作量比较大的工程,如大型软件的编制、复杂PCB的绘制等,都需要及时备份,这应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好习惯图1-1图1-21.4 模板的使用方法为了享受模板带来的好处(快捷和自动化),您必须按照本小节介绍的步骤进行论文的撰写1.4.1 生成一个新的标题生成标题和正文的步骤都是一样的,如生成一个三级标题的步骤为:1) 输入标题的内容,如本节的小标题“生成一个新的标题”2) 将光标定位在文字“生成一个新的标题”中按下三级标题的快捷键Ctrl + Num 3,如表1-1所示。
这样就生成了一个内容为“生成一个新的标题”的三级标题,如图1-5所示其他级别的标题或题注格式设置的步骤一样,只是快捷键不同如果要将该标题变回为正文则按下快捷键Ctrl + Num 0图1-3 生成新标题步骤1.4.2 插入图片和图题注及其引用插入(粘贴)图片的步骤为: 图1-图1-441) 新开始一个段落;2) 按下快捷键Ctrl + I+ P(Ctrl + H + I);3) 补充完成图题注完成步骤2)后图及图题注编号自动完成,接着可将光标定位到图题注,在图题注的标签和编号后面完成对图的说明如果文档中已经有了图片,仅需要插入对应该图片的图题注,则将在图片的下面新开始一个段落,然后使用快捷键Ctrl + H + P 即可插入图引用如上所述,插入图引用之前需要先插入图题注,比如要引用上面的图1-3的步骤为:1) 将光标定位到需要插入图引用的地方2) 按下快捷键Ctrl + I + C ,如图1-4所示设置后插入图1-4 插入交叉引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Word的命令直接粘贴或插入图片而不是使用Ctrl + I + P(Ctrl + H + I)快捷键,则可能只能显示图片的一部分这是由于正文的行距是固定20磅,在接粘贴或插入图片后立刻按下快捷键Ctrl + Num8即可,如图1-5所示。
图1-5 插入时只显示部分图片1.4.3 插入表格和表题注及其引用插入表格和表题注及其引用与图类似插入表格可以使用Ctrl + I+T 来插入由于本样式仅定义了一个三线表的样式,所以如果您自己手动插入表格的话,需要注意表格的字号是五号,其他的可以使用默认值与插入图和图题注及其引用相比,表有两处不同:一是表题注的位置是在表格的上方,可参看表1-1(第2页);另一个是插入表的快捷键是Ctrl+I+T,插入表题注的快捷键是Ctrl+H+T,表题注的格式快捷键是Ctrl + Num8,这个请主要不要同图题注混淆1.4.4 插入公式及其引用插入公式可以使用公式编辑器,如使用MathType或者Office自带的公式编辑器,对公式编辑器的使用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需要提醒的一是您可以指定一个快捷键来启动公式编辑器,以便提高效率;另外公式编辑器可能引起不稳定因素,同时使得Word变慢(特别是引用公式时的时候,公式编辑器将不断的更新域)下面介绍手工插入一个公式的步骤手工插入一个公式的步骤如下:1) 开始一个新的段落;2) 输入一个制表符(按下Tab键);3) 输入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