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dlfjd自_我提升研究概述及展望.doc
4页!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自我提升概述及研究展望摘要:自我提升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我评价动机,在个体的自我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有认知过滤、维持自尊、有益健康、解释预测社会交往模式和佐证文化差异的功能,本文阐述了自我提升的内涵、功能及实现方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今后相关研究的展望关键词:自我提升 功能 实现方式 研究展望一、 引言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也是人的心理素质核心,它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者因此,对于自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我国学者们对自我的研究呈现数量直线上升,内容愈加丰富的趋势,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自我研究中心1】在自我研究的热潮中,对自我动机问题的研究也颇受学者们关注自我动机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它引领着自我认识、维系着自我体验、左右着自我调节,对自我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自我动机还通过林林总总的形式改变着人的情感、认知、健康和行为,对个体的身心影响非同小可而在众多的自我动机中,自我提升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因此,许多相关研究指向了自我提升。
二、 自我提升的内涵自我提升也译作自我增强、自我提高等,作为肯定自我的驱力、维持自尊的途径、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自我动机理论,如自我验证、自我提升、自我评估等但研究者发现,在自我评价的这些主导动机中,自我提升动机最具普遍意义自我提升是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向,通过自我提升,人们希望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2】因此, 人们强烈地要求获得积极的反馈或评价三、自我提升的功能【3】( 一) 有关自我认识的信息过滤器在寻求关于自我的信息的时候, 人们参考了多种自我认识来源, 包括: 物理世界; 和他人做比较( 社会比较) ; 纳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反射性评价) ; 内省; 考察行为发生的背景并提取恰当的线索( 自我知觉和归因) 这些过程都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线索, 而我们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会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过滤来自不同认识来源的信息进行自我评判而自我提升的动机在自我认识过程中, 可谓是一个筛选信息的过滤器, 它使人们能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加工信息 二) 维持自尊的重要途径自我提升是人们维持自尊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是个体加强或提高自尊的心理过程的集合。
三) 通过产生积极错觉促进身心健康自我提升通过对自我认识与自尊的影响, 促使个体产生有关自我的积极意象, 并促使个体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一些研究认为自我提升作为一种积极的错觉,它能促进健康和长寿2】例如,感染上艾滋病毒或者确诊为艾滋病的患者,如果有积极的自我错觉,活的时间就能更长一些研究者发现, 心理健康与过度( 但不极端) 积极的自我认识有联系, 这些积极的自我认识又被称为积极错觉研究者认为, 大部分正常人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念,人们一般具有过度积极的自我观念; 但是这些积极错觉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四) 对社会交往和友谊模式做出预测说明有关上行比较的研究发现,比较领域的个人联系是所要考虑的关键变量在与个人关联较低的领域, 被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超过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推测人们选择在高个人关联领域做得比他们差的人做朋友, 也会选择在低个人关联领域做得比他们好的人做朋友同时,有研究表明自我提升的动机在高自尊个体选择交往同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卡姆普贝尔等人提出了的关系束缚(relationship-as-bound) 假说和关系能动(relationship-as-enabler)假说。
关系束缚假说认为入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会束缚自我提升的表现,所以当个体与亲密的他人交往时会表现出更少的自我提升和更多的自我贬低关系能动假说与关系束缚假说截然相反,认为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对自我提升有促进作用因为关系亲密者之间会尽量避免相互消极评价,在正常交往中更多地为对方提供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积极反馈,在困境中尽力为对方提供社会支持以减少由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竭力提高对方的主观幸福感4】 ( 五) 在心理层面上为社会文化的差异提供佐证目前, 大部分跨文化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即: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自我提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自我提升较少然而,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需要积极地肯定自我, 只不过人们实现自我提升的方式会随着时间、文化以及亚文化的差异而改变, 但这种需求具有普遍性 四、实现自我提升的方式【3】具体而言, 个体实现自我提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对有利反馈的选择性接触人们得以形成和保留积极自我观念的一种方式是只寻找关于自己的有利信息布朗( 1990) 等人的研究就证实, 当人们得知他们的能力是正面的时, 他们会热心地寻求反馈,反之则不然许多调查也表明, 关于个体健康状况的积极信息会被最先搜寻和接受( 如Croyle, Sun, &Louie, 1993) 。
这些证据为有偏见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 自我妨碍布格拉斯和约翰森( Berglas & Jones, 1978) 最早提出了自我妨碍的术语, 认为人们有时会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因为这样做可以让自己保持胜任形象低自尊的人把自我妨碍当成自我保护的形式, 而高自尊者用自我妨碍来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妨碍策略缓解了失败对低自尊者的打击, 并增加了高自尊者获得成功后的兴奋当活动的结果能够揭示自我价值时, 人们可能会主动冒风险, 通过自我妨碍行为确保失败不会牵连自我中有价值的方面 三) 选择性交互作用选择性联盟也使得人们得以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多数人选择与喜欢他们的人联合选择与喜欢和欣赏我们的人交往能确保我们所得到的多数人际反馈都是积极的在一定程度我们将这些反馈纳入我们的自我观念当中, 这意味着我们最终将积极地看待我们自己 四) 有偏见的社会比较人们也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形成和保持积极的自我观念一种方式是通过策略性地选择比较目标如在一个相关的维度上与比自己情况更差的人做比较就是下行社会比较( Wills, 1981) , 下行比较可以使人们对自己感觉更好当周围没有人比自己差时, 人们有时还会杜撰出更差的人以提升自尊。
而下行比较并不是社会比较的唯一形式人们也和与他们相似的人, 甚至比他们更好的人进行比较近年来, 上行比较得到了大量的关注目前研究者们也证实, 上行比较也可以使个体对自己感觉更好, 或者因为他们是灵感和希望的来源, 或者因为他们从另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成就中感受到了荣誉( Brown, Novick, Lord, &Richards, 1992) 五) 自我服务归因过去20 年来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可靠的发现之一是个体有对积极和消极结果做不平衡归因的倾向( Greenwald,1980) 所谓自我服务归因意味着对积极结果做出性格倾向归因, 即将其归结于自我稳定的、核心的方面, 而对消极结果做外部因素性归因, 或者将其归结为自我中价值较低的方面当人们为延伸自我的成员做归因时也会出现这种倾向,人们用高度积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人集团成员( 与我们关系亲密或有联系的人) 因果归因受自己人集团偏爱的影响我们会把自己人集团成员的成功做性格倾向归因, 但对他们的失败做情境归因当对与我们关系普通的人做归因时, 就不会出现这种偏见( Islam & Hewstone, 1993; Pettigrew, 1979;Weber, 1994) 。
六) 不平衡的信息处理方式研究者们指出, 大多数人( 1) 未加考虑地接受与自我有关的积极反馈, 却仔细地审查和反驳与自我有关的消极反馈( Ditto& Lopez, 1992; Kunda, 1990; Liberman & Chaiken, 1992;Pyszczynski &Greenberg, 1987) ;( 2) 比起与自我有关的消极信息来, 更容易记住积极信息( Kuiper & Derry, 1982) ;( 3) 以有利于他们表明他们拥有好的特质的方式回忆过去( Conway & Ross, 1984; Klein & Kunda, 1993; Sanitioso, Kunda,&Fong, 1990) ;( 4) 以使他们坚信他们拥有积极特质, 没有消极特质的方式来反省他们自己( Sedikides, 1993) 五、自我提升研究展望( 一) 有关内隐和外显两种自我提升的研究Sedikides等人提出了一个SCENT(Theself-concept enhancement tactician)模型认为自我增强有直白式的(candid)和内隐式的(tactical)之分。
直白式的自我增强指坦白地表现自我的优越性,而内隐式的自我增强指在承认情境的、社会的以及社会限制的同时,表现出与自我吹嘘不同的微妙的自爱鉴于毫无顾忌的自我扩张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内隐式的自我增强被认为是在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中更为普遍而且,内隐式自我增强会在重要特性而非不重要特性上表现得更为持久和普遍以往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外显测量中进行的然而, 个人品质更多的是一个内隐的心理特质, 社会比较也经常是自动发生的, 即会在个体尚未明确意识到比较动机时发生目前对无意识状态下自我提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 上述问题可能是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5】 ( 二) 自我提升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横向,而于纵向则研究较少自我提升随年龄的发展特点,以及青少年期的自我提升的独特性都应为未来研究所关注 三) 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提升动机以及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自我提升间的文化差异已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下自我提升差异的研究,多是以美国人和日本人为被试的中国是最典型的东方国家之一,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有关中国人自我提升动机的实证研究很少见以上这些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有关自我提升更进一步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社会认知研究的重点。
1】郑和钧,郑卫东. 中国自我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 2007,30(5):1147-1150【2】董妍, 俞国良. 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178-185【3】王立花. 自我提升研究综述 英才高职论坛 2008,4(2):32-37【4】郑莉君,潘聪绒. 自我提升研究进展与未来走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1):46-49【5】王轶楠. 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 2005,13(6):822-827【6】乔纳森·布朗. Summarization of Self-Enhancemen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self assessment in individual motive, self-enhanceme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has the functions of cognitive filtering,self-esteem supporting,health enhancing,communication model predict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proofing and etc.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function and reali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