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0579332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60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    谭希培 刘小容Summary: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任何别的理论的重要特质其问题意识的实践批判性与时代性是远非任何逻辑批判性与道德批判性学说可以比拟的,它推引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这种对社会现实与核心问题的提问及其方式、自觉认识及其程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与深度Key: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实践批判性;时代性:A81:A:1000-2529(2009)04-0026-06提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指向一种“问题意识”的立场和范式,这将引领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并非仅仅为了建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创立一种能够用以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或核心问题的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导向下逻辑地整体展开的,是在关注、研究、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生成的;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应该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提出和解答全球化时代的重大、核心问题为自己的使命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对时代状况的实践批判问题是科学创造、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而所谓问题意识,简言之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的程度。

      对问题的自觉认识程度与问题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问题的生成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这段话,明确指认了自己所创立的学说所特有的鲜明的问题意识,所以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和伟大创造性的一个表现,是“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问题不是理论体系自身的逻辑矛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是为了探求“彼岸世界”的真谛,而是为了寻找“此岸世界”的真理作为对“此岸世界”的一种反思对象的问题,是马克思在自己独特的提问方式下产生的有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视域,而这也决定了其问题意识的根本特性马克思既反对从抽象思辨形而上学出发的“问题的形而上学”,也反对只是从客体的、感性直观出发的旧唯物主义的“问题的实证主义”,而是坚持实践批判的提问方式马克思提问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马克思在直面现实、直面实践、直面问题中终结了旧哲学,从而实现世界观的变革,创立了一门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曾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远离现实生活而醉心于抽象思辨,没有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更提不出关于他们其批判和其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他认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性是关注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其所提问题及其价值的真实性的基础马克思曾批判传统西方哲学脱离现实生活世界来理解人,“人”要么湮没于天国,要么依附于自然,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只可能产生抽象的人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的尊重与此不同,马克思的研究不是“从天国下降到人间”,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由此,马克思的学说注目于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回归生活世界本质上乃是向“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的历史性回归黑格尔哲学是在十分晦涩的辞句与抽象的概念下力图关注现实与时代状况,最终,其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概念体系仍难免远离现实生活世界而费尔巴哈直接提出“未来哲学应有的任务,就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却最终落到乞求“爱的宗教”而幻化为较之黑格尔显示出的“惊人的贫乏”的道德诉求鉴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思想领域的缺陷与双重影响,马克思放弃了形而上学思辨与知识论路向,转向对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探索,从而开辟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路向,实现了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提问的落脚点是变革现存世界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实践批判学说马克思指出,新世界观的优点恰恰在于不想教条式地预言未来,而是“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对现存世界及其制度的革命性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质然而究其根源,马克思所主张的批判,是现实的实践批判,“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马克思学说优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地方,就在于他扬弃了逻辑批判与道德批判而达到了实践批判的高度要达于此,必须关注“此岸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更不能无视这一“轻视人,蔑视人,使人非人化”的制度2,问题意识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提问方式决定了其问题意识的本质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实践性、时代性和挑战性1)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不是从先验思辨哲学理论旨趣出发,考察概念与概念、原则与原则、理论与理论及其体系的矛盾而确立的,而是在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生成的;不是为了编织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并指导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问题意识不是主观自生的,它有其客观依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他对现实矛盾和理论问题的质疑不仅是发生在思想领域里,因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根本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变革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获得问题及其解答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这样来批判鲍威尔等人:“他们的革命最终不过是词句的斗争,一切革命都发生在精神领域问题和矛盾的发生,不过是他们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必然结果,从而又在外观上表现为这一哲学体系的必然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批判性研究不是出自理论兴趣,而是出自实践的需要,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为理论而理论,其学说有着强烈的实践批判性: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改造世界的实践的重要性,当然不意味着他们忽视解释世界的理论的重要性,他们所要反对的只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反对在理论研究中用臆造的、幻想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关系,反对脱离实际地构想各种理论体系,特别是反对对现存事物的辩护性解释在他们看来,科学地解释世界就是要敢于正视和揭露现存的矛盾,这是有效而合理地改造世界的真实前提2)时代性时代有大时代与小时代之分。

      大时代往往是指以社会或经济形态为依据而区分的历史时期,如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而小时代,通常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或技术特征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如我们称今天是信息时代或E时代、互联网时代、虚拟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总是与时代及其状况息息相关,而其问题意识无疑是关乎社会生活状况的基本潮流与趋势的自觉认知对此,海德格尔作过这样的概括:马克思的时代,乃至我们今天的时代有两重独特现实,即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框架,马克思懂得这双重现实问题的时代性,突出显现为问题的现实性,它是现实生活中社会矛盾的紧迫“召唤”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现实中的问题、矛盾是“皮”,概括提炼为理论意识中的问题或课题是“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时代性的另一个深刻本质在于问题的“与时俱进”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从而适应其发展的社会制度方面的巨大变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社会历史从一个时代跃进到另一个时代,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引发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的逻辑。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在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了问题的变化恩格斯也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马克思的时代,蒸汽机车头在提速奋进之时,电力的火花又开始绽放;工人在摆脱被土地奴役的同时,又沦为了机器的奴隶,并被机器的日益加速运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抛到生活的边缘在今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提出的问题、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虚拟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人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的问题等等,构成现时代的问题链环与谱系3)批判性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问题意识的批判性源自于其学说的实践性如前所述,马克思之所以总是能在前人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他人认为已经不存在问题之处指出问题,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都立足于变革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致力于消灭现存状况,实实在在地研究产生与推进现实运动的现有前提这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矛盾与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与追问。

      这样,其学说对时代状况与问题的实践批判性,远非黑格尔的逻辑批判可以媲美,更是费尔巴哈的道德批判难以比肩的这一批判性,又集中表现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变革现存世界的现实运动,从而对人类已有的优秀成果,特别是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严谨的分析、研究,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还表现于马克思从未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理论成果,他毕生都在不懈地探求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种新资料、新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的种种新动向,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与新发明,都被归入他的视野而当作“无情的批判”的锐利武器这种批判之所以“无情”,不仅在于它不畏惧冒犯世俗权威或既得利益者而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更在于它敢于在世人面前否定与修正自己先前的理论结论的错误二、问题意识导向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逻辑展开历史的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能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从其创立、发展阶段到民族化、全球化阶段,一直保持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以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与核心问题为使命1,出场路径和发展历程:以回答时代核心问题为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出场的主要导向。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总是时代生活问题的解答马克思在自己新世界观形成时对时代状况和提问方式一直抱有深刻的敏感性这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理论形态在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以问题为中心”几乎成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及其他学科概念及其体系,实现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的重要路径这在其“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从对“法的关系”、“国家的形式”等思想观念的物质根源的探讨与论辩,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的思考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德国哲学从天空下降到地上,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则正好相反,从地面上升到天空从《导言》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断追问时代的重大问题,从“德国式的现代问题”到“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批判”,从“私有制”、“异化”问题分析到国民经济学批判,进而对资本全球化本性及其后果的深刻反思,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创立的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由哲学基地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思考,缘于马克思刚刚走向社会时遇到的“苦恼的疑问”,正是这一困惑造成了这位年青哲学博士的理论信仰危机,使他立志要彻底批判改造这个社会,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也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他理论研究的特殊起点和元意图,并为此矢志不移,奋斗终生。

      对于通过经济学研究来解决自己哲学信仰并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最初动因,马克思在1859年的《序言》中明确说过:“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