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育理论论文-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624652
  • 上传时间:2017-09-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育理论论文-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摘要:从历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经历了几次转变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或强调体质教育,或强调技能教育,或力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90 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得以确立,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等观念,在体育课程中逐渐受到重现关键词:体育课程;价值取向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hange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by analyzing every syllabu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Before the mid of 1990s,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ither emphasized the education of physics or the skills or try to seek the balance between them. Since the mid of 1990s,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was established. Such ideas have been gradually stress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as health first, cultivating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spect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Key words: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20 世纪上半期,我国中小学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并存和相互冲突的格局:传统国粹体育思想、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等都曾粉墨登场,影响或改变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事业经历了改造旧教育和建设新教育的多次重大改革;同样,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也伴随着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进行了几次重大的改革,而每次改革都体现出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脉络,把握指导历次改革的思想理念,进而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理解我国现时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趋势一体育课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 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体育暂行标准》(草案);1956 年,在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的前提下,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这两个体育课程的国家文件一方面体现了注重体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注重技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朴素结合首先,就体质教育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学体育课程明确提出了中学体育的五项基本任务,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1]在此,增强学生的体质成为这一时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是我国当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直接反映1949 年 9 月 29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根据这一教育方针,党和国家曾多次强调中小学体育应加强学生的体质教育从 1950年 6 月到 1951 年 1 月间,毛泽东曾两次致函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其中谈到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而此前的 1949 年,朱德也曾在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指出,过去的体育是和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的,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人民健康和利益服务其次,就技能教育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如:教授学生大纲中规定的体操、游戏和各种主要竞技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应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各项练习的知识和技能”;巩固和提高主要的竞技运动技巧同时,界定体育课程内容的标准或依据则是体育运动项目注重技能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源自于苏联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影响,此时苏联的中小学体育课程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技术,其课程内容基本按运动项目分类排列,强调教材编写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循序渐进性第三,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朴素结合这一时期体育课程力图把体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要求体育课程应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全面锻炼,巩固和提高主要的竞技运动技巧,并假设只要学生掌握了课程所规定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就能获得身体的全面锻炼,增强体质。

      这表明当时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自身所具有的各项价值之间的关系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并非一定会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缺乏对体育课程自身价值的研究,体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两种价值被统一起来是在自然或不自觉的情形下进行的,二者结合的程度不紧密,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这从后来体育课程的重心滑向技能取向,就可看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时体育课程的价值理念带有一定的朴素色彩二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一方面继承了 50 年代以来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果,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注重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确立了注重加强体质教育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一是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增强学生的体质,并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同时,对“增强体质”进行了详细、明晰的界定,即增强体质包括:促进身体正常发育;促进身体机能、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身体对寒冷、炎热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在课程实施上,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密切配合,以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强调学校的卫生措施、作息制度、学生的伙食营养和生产劳动等各方面,要对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都有重要意义。

      三是淡化技能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对体育技能学习任务的定位上,要求促进学生劳动、保卫祖国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具有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要提高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质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弱化了对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并且把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增强学生体质”的课程价值取向三“文化大革命”后,体育课程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全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对中小学体育及其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开始调整追求体质教育或技能教育的极端做法,试图在两种教育价值观中寻求一种适度的平衡点1978 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该大纲在继续强调体质教育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关注了技能教育的价值取向首先,该大纲在“中学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中,进一步强调了有效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性,指出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体育教材的编写要以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

      另一方面,该大纲也对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大纲明确地提出了中学体育课程“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结构体系:“一个目的”──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受到增强体质的实效;“三项基本任务”──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这一结构体系的确立反映出体育课程以体质教育为基础,注重技能教育,从而实现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相互融合的价值取向,进而改变以往两种价值取向非此即彼的格局,实现学生在体质增强和知识技能形成之间的均衡1987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沿袭了1978 年“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结构体系,提出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纲还明确了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处理增强学生体质和加强知识技能教育关系上,大纲指出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智力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也是中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教师要认真教好,学生要努力学好。

      显然,增强体质是目的,掌握知识技能是手段,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两种教育价值取向相互融合的结果此外,该教学大纲要求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以适应终生锻炼身体和生活娱乐的需要;使学生学会体育娱乐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创造精神这些在以往中小学体育课程中从未出现的理念体现了当时教育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逐渐认可和重视,是对体育教学“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等思想的初步认可尽管体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在理论上和国家课程政策中实现了整合,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注重或强化技能教育的做法却有增无减,体质教育价值取向和技能教育价值取向两者的张力并未达到平衡,目的被手段掩盖了中小学(特别是中学)体育教学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甚至将体育课转化为初级体育竞技训练课;同时,体育课的考核项目和标准,也越来越凸显技能化、规范化和精确定量化的特征这些做法背离了此时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放弃了中小学体育的基本任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国家以目的和手段的方式对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分别进行了定位,但体育课程实施中所暴露的问题反映出,将体育课程的价值形而下地界定为增强体质和掌握知识技能容易使人产生非此即彼或此与彼不相容的错觉;同时,这种定位显然带有工具主义的色彩,即将体育课程狭隘地理解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

      因此,体育课程需要从价值理性的视角进行定位,而非从工具理性的视角进行定位四1996 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虽然没有突破“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课程体系结构,但它继承和发展了 1987 年大纲中对学生个体价值、创新精神的重视,突破了以往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取向的二元分割,转而寻求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价值1999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给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贯彻落实《决定》,教育部于 2000 年 12 月颁发了新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该大纲进一步强化了 1997 年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从而摆脱了以往中小学体育课程二元化价值取向的束缚,使体育课程真正走到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一是确立了“健康第一”的基本准则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改革明确提出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