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前卫斜井“5.1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doc
6页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前卫斜井“5.1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前卫斜井“5. 11”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1975年5月11日8时11分,焦坪煤矿前卫斜井101工作面9号硐,放炮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01人,轻伤15人,直接经济损失48万元 一、矿井概况 前卫斜井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市区以北34 km处的焦坪矿区,是由铜川矿务局自筹资金于1970年土法上马简易投产的小井,开采范围为焦坪煤矿东背塔平硐井田西翼边界,该井井田走向长度850 m,倾斜长度1 400 m,面积1.2 km2年生产力量15万t 矿井为片盘斜井开拓,上下山开采,采纳“吕”字形硐室采煤方法,放炮落煤,锚枰支护(硐室工作面为临时木支柱),陷落法治理顶板主采侏罗纪4-2号煤层,煤质牌号为不粘结长焰煤,平均厚度2~8米,倾角3°~6°,煤层厚度稳定,构造简洁,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3~6个月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砂岩互层,破裂易冒,底板为黑色泥岩。
全井采纳两班生产,一班停产工作制1975年5月11日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以下简称“5·11”事故)后,停产检修,于同年8月恢复生产,至2022年6月全井开采完毕而报废,累计采出煤量277万t 矿井地质根本属于一个向西开口的簸箕状小向斜,其北部、东北局部布15条正断层,落差一般在1~2 m其中落差8.8 m的一条断层,位于井田东北部,四周形成无煤区井田西部,因受断层、褶曲构造影响,煤厚骤减为1~2 m井田水文条件简洁,无含水岩层;地面沟壑枯槁,井下无淋水现象 矿井属中心并列式通风方式,主井进风,副井及三岔窑斜井排风,其中副井安装28 kW、14 kW和11 kW三台局扇并联运转,三岔窑斜井安装11kW、5.5 kW局扇各一台互为备用,总进风量1 350 m3/min煤尘爆炸指数48. 3%,瓦斯为一般涌出形式,属有煤尘爆炸危急的低瓦斯矿井 二、事故发生区状况 “5. 11”事故发生在该井东五区域的二采区上山,火源位于101采面9号硐掌头采场,爆源位于上山运输巷二部带式输送机的中段(即第三变电所以上61m处)上山运输巷斜长800 m,为采区进风巷道该巷首端设40 kW刮板输送机一台,中段设2台带式输送机,最上端设2台22 kW刮板输送机。
总回风巷与上山运输巷平行布置,作采区排风之用 该采区101采面9号硐长90 m,为采煤工作面10号硐和102待采面均为掘进工作面这3个采掘面设局扇通风,且均位于采区的浅部 5月11日零点班,该井采掘面没人作业,仅有局部工人在主斜井修理井巷二采区上山101采面9号硐的八点班爆破组,提早进入工作地点,采纳煤电钻打眼,凿炮眼16个,一次装药分次放炮事故发生时,八点班作业人员已人井,而且处于尚未到达工作面的行走途中 事故区当时仅有的防灾措施,一是安排日常的瓦斯检查,但执行较差;二是运输机巷安装水管、喷嘴,供转载点除尘,但未坚持使用事故地点9号硐未实行任何防尘、防灾措施 三、事故发生经过及救灾过程 1.事故发生经过:5月11日零点班,主斜井修理人员嫌井筒风大,要求停顿扇风机运转经井口领导同意,于1~6时,将副井的28 kW、14 kW风机停转当班瓦斯检查员李克重晚下井两小时,入井后在105工作面溜子头睡了1h,仅在二采区上山运输巷3号风眼以上的进、回风巷及105工作面上、下风巷等4处检查了瓦斯,并提前1h升井 据事故现场调查,101采面9号硐爆破组于6时半人井,打眼装药后,8时11分放第6炮时,引燃硐内积聚瓦斯,冲击气流和火焰涉及上山运输巷,造成沉积煤尘飞扬,在距第3变电所以上61 m处引起煤尘爆炸。
爆炸气流沿进回风巷双向冲向进回风井,矿井通风、运输、供电、排水系统全遭破坏;上山运输巷560 m支护被摧毁,且以爆源为中心,支架背向爆源而倒伏;2500 m运输大巷80%的支架倒塌;井下100人全部死亡,另一名工人在爆炸后入副井,也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井口四周的15名工人受轻伤沉重的事故,致使全井停产3个月 2.救灾过程:事故发生后,省煤炭厅、市、局领导于9时30分赶赴现场,成立抢救指挥部,组织160多名抢救队员和130多名职工、医护人员抢险救灾,四周驻军也派员支援国家计委的章萍、当时的煤炭部副部长邹桐和省委副书记肖纯,也先后赶到现场,指导救灾 救灾中,首先恢复通风抢救队员一局部修复通风设施,一局部抢救搬运遇难人员边探查边深入由于运输巷根本未冒,且事故后未酿成火灾和连续爆炸,故经过57 h的抢救,便将遇难人员全部运出井外,矿井通风系统根本得到恢复 事故发生后,吴保忠等5名工人由副井进入井下,自发救灾,吴保忠中毒倒地(经抢救队员抢救脱险),其余4人马上撤出井外还有一名抢救队员在105工作面溜子巷探查时,擅自取掉口具讲话,致一氧化碳中毒,经抢救脱险 总之,整个抢救过程紧急有序,但也发生了上述的一些失误。
四、事故发生缘由分析 1.酿成事故发生的条件: (1)技术装备先天缺乏,埋下事故隐患首先是该井采纳局扇群作为主要扇风机使用,便利了擅自停风行为;其次是瓦斯检测手段单一,在瓦检员空班漏检后,丢失准时判别积聚瓦斯险情的可能;三是防尘无“治本”力量,“治表”措施也残缺不全,致井下枯燥煤尘积累飞扬 (2)安全技术治理混乱,发生事故势在必定(详见后“导致事故发生直接缘由”) (3)井口领导无视安全,为事故的发生开了“绿灯”事故发生区毗邻原新华矿小窑采空区,不慎贯穿引起瓦斯异变事故发生前的1974年2月、4月,二采区上山曾因此两度积聚瓦斯,浓度都在10%以上对此未引起警觉,未实行必要的防范措施,未从根本上治理安全技术治理混乱状况 2.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缘由: (1) 101采面以硐室法采煤,局扇供风极不合理;擅自停转扇风机;二上山3井风眼风门放开使风流短路和局扇发生循环风,造成瓦斯积聚 (2)井下不洒水,喷雾长期不用,导致枯燥煤尘积累(其中二采区上山运输巷溜子头尘厚达0.7 m) (3)放炮员违章作业,局部炮眼不封泥,封填煤块纸屑;已封泥的,封泥量也仅为10~30 mm;且一次装药分次放炮,引起放炮引燃。
(4)瓦斯检查员空班漏检,提前升井丢失发觉事故隐患的可能 五、事故教训 1.任何时候都必需坚持安全第一方针,生产、安全技术治理必需标准化,安全训练必需制度化 2.“一通三防”是煤矿生产建立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3.要不断改善安全装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治理水平 4.必需完善分区通风,隔爆等防灾限制性措施;抢救队员要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 六、事故后实行的对策措施 1.准时调整了矿、井口两级领导班子,加强了安全工作的领导 2.培圳考核放炮员,做到持证上岗,按章作业 3.严格通风治理制度,明确不得任意停转扇风机,加强设施治理,保证井下所需风量,毁灭循环风,防止瓦斯积聚严格规定采面未形成通风系统不准回采 4.严格执行瓦检员井下交接班及检查、汇报制度,杜绝空班漏检、弄虚作假 5.成立防尘小组,完善防尘洒水系统,各转(装)载点及回风设置喷雾坚持使用,定期冲洗井巷,指定专人定期检查维护防尘没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