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doc
18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中铁十四局集团四公司 常树才 周传水 王征内容提要:目前我单位施工的成绵乐客运专线已相继开工,施工质量是客运专线倍受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无碴轨道的铺设对路基、桥梁等结构物工后沉降的要求十分严格,工后沉降必须达到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在施工期间必须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确保工后沉降控制精度因此,我们结合成绵乐客运专线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要求,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郊的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关键词:沉降变形 观测技术 方案1、编制依据1.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1.2《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铁建设〔2008〕246号1.3《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1.4成绵乐客专技(2009)字第10号、11号会议纪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1.5《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1.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1.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1.8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2、工程概况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绵乐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工区施工的里程范围为DK149+297.03~DK154+800、DK157+720~DK165+530,含长链全长0.971km,穿越成都市成华区、龙泉驿区、锦江区、高新区、武侯区五个区。
工区施工范围内路基长10.73KM;桥梁:特大桥4座、大桥3座、中桥1座;框架桥、框架涵、盖板涵、圆管涵,倒虹吸等小型结构物约30座下部结构(桩基、承台、墩身)、桥梁上部结构的现浇梁、悬灌梁、桥面附属工程、轨道板底座、轨道板安装、综合接地、电缆沟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大临设施及相关配合辅助工程等内容,改建成都南站、成都东动车运用所及区间改线以及正线对应里程的城际、达成动车线施工任务3、沉降变形观测意义及要求本管区路基涉及松软土地地基路堤、基床处理路基、陡坡路基等项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十分严格,标准高在施工期间必须进行系统的沉降监测与系统的分析、评估,确保工后沉降控制精度特别是路基施工的过程,是作为沉降变形观测的控制,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验证设计路基地基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并同时为设计及时修正、调整设计措施提供依据通过施工期间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的数据,综合分析与评估,推算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喳轨道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要求严、标准高,是一项观测频率不可间断的重要工作。
现场埋设的所有沉降观测桩(点),都要编好沉降观测断面的编号(常规应按里程进行)所有施工人员注意防护并保护好观测桩(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移动和破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某个观测断面中其中一个沉降观测桩(板)一旦被破坏(这是《细则》中要求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将造成沉降变形观测事故,这就意味着这个断面沉降观测桩(点)所代表的这段路基将返工至基底,重新进行埋设沉降观测桩(板)、重新进行路基填筑,延误观测时间,造成的工程延期和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工区各级领导(包括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对变形监测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落实监测人员与监测仪器,保证监测人员、沉降变形观测所使用的仪器要固定,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监测人员、施工人员对沉降变形观测重要意义的认识,保护好各种沉降观测桩监测人员要了解设计意图,《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及《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要求,有序地安排好沉降变形观测的工作4.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根据本管段沉降变形监测工作任务,并结合工区实际情况,对沉降变形监测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试验室负责本管段沉降变形监测中所有元器件的监测工作;对于沉降变形监测中所有需使用全站仪、水准仪进行的沉降观测及水平位移桩的观测工作,由工区沉降监测小组(测量)负责完成。
4.1路基4.1.1路基基底(沉降板)沉降观测4.1.2路堤外约2m(设计为2m)水平位移桩的监测4.1.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1.4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4.2桥涵4.2.1桥梁各墩、台的沉降观测4.2.2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的观测4.2.3涵洞洞身的沉降观测4.3过度段4.3.1路桥、、路涵、堤堑过度段、复合地基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的沉降观测5. 组织机构及职责 5.1组织机构工区成立以总工程师为首的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及三个沉降监测小组机构监测领导小组由工区总工程师、工程部长、质检部长、测量工程师参加组成;下设三个沉降监测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成员不少于2 名5.1.1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常树才 (工区总工程师 ) 副组长:李晓庆 (工程部长) 韩 杰 (质检部长) 成 员:王 征 (测量工程师) 王 浩 (路基工程师) 吴瑞涛 (桥涵工程师) 姜文台 试验工程师) 5.1.2沉降监测小组所配备的人员全部选用素质高、责任心强、测量业务技术水平高、具有单独工作能力的人员,并对所有人员固定第一监测组 组 长:周传水 (测量队长) 成 员:魏永民 (测量员) 张 飞 (测量员) 第二监测组 组 长:房祥栋 (测量队付队长) 成 员:杨立浩 (测量员) 薛小杨 (测量员)第三监测组 组 长:张晓峰 (测量技师) 成 员:魏忠魁 (测量员) 刘海涛 (测量员)沉降变形观测组织机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小组第三监测小组第一监测小组路基工程师桥梁工程师测量工程师试验工程师总工程师: 组长工程部长: 副组长第二监测小组DK169+400~DK175+530DK157+720~DK169+400DK149+297.03~DK154+800 5.2职责5.2.1工区监测领导小组组长 (总工程师)、副组长(工程部部长)负责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及决策工作,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
5.2.2工程管理部:在监测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沉降观测日常管理及数据收集汇总、分析,在规定观测周期内,对数据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并上报有关单位,同时整理、归档(作为竣工资料依据)5.2.2.1路基工程师:负责本管段(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的收集、汇总、核实及上报工作,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日常管理及沉降变形观测全部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与上报工作5.2.2.2桥涵工程师: 负责本管段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日常管理,掌握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观测情况,收集有关桥涵沉降观测数据,并进行整理、汇总,参加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工作5.2.2.4测量工程师:根据分工主要负责本管段所有与使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有关的沉降变形观测断面(点)的指导、检查工作,掌握和了解沉降变形观测基准桩(基桩)的埋设情况,对各项目队观测基桩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平差并对所有沉降变形观测断面(点)的观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5.2.2.5试验室:根据分工主要负责本管段沉降监测所有元器件的购置、标定、埋设及元器件现场保护工作,并对全段管区所有元器件观测数据进行采集、汇总、整理、上报。
同时还应对元器件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具体分工、职责试验室安排而定5.2.3沉降观测组5.2.3.1按工程部提供的(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里程进行选点,按《规范》要求协同埋设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观测桩和路堑高边坡监测桩及桥梁墩(台)身,并按《细则》要求编制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5.2.3.2按《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与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及测量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对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的测设,做好原始记录5.2.3.3对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监测桩和路堑高边坡位移监测桩、桥梁墩(台)身沉降观测桩的观测,应按《细则》及测量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所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观测工作,必须做到五个固定: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工作基点、固定观测方法、固定观测路线,并做好原始记录沉降观测测量记录是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应整理、签署齐全,妥善保存,依作备查5.2.3.4每天观测的沉降数据应按《细则》中规定的格式填写,并及时整理、汇总,报送工区工程科填入电子文档,作为竣工资料保存和上报6路基沉降变形观测6.1基准桩(工作基点桩)6.1.1基准桩的制作、布置、埋设: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按沉降观测断面里程,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1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布设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各桩(除沉降观测板、路面监测桩外)采用Ф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顶面刻有“十”字,埋设深度不小于60cm,直径约为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同时绘制出标石、标志及埋设图为了便于观测,基桩埋设时应与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监测桩和路堑高边坡监测桩在同一断面上,相互之间并且能够通视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沉降观测板路面监测桩 边桩 基准桩(工作基点桩) 路 基( 里 程 ~ 里 程) 工 点 路 路基路基中基≤100m坡心坡脚线脚 2.0m≤100m基准桩(工作基点桩) ≤100m沉降观测板、边桩、基准桩平面布置示意图6.1.2基准桩(工作基桩)的测设6.1.2.1测量仪器的配置:应满足《细则》6.0~6.3中的要求,仪器精度应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中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应符合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的要求: 表6.1.2.1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等级仪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m)在任一测点上前后视距差累计(m)视线高度(m)一等DSZ05、DS05≤30≤0.5≤1.5≤0.5二等DS1、DS05≤50≤1.0≤3.0≤0.36.1.2.2基准桩的观测: 基准桩的水准测量采用《细则》要求的二等水准测量技术指标,按一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设,应与线路水准点进行联测,高程采用施工高程。
测量平差结果应符合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