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述略.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2860611
  • 上传时间:2017-07-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述略【摘要 】 宋金以前古方文献研究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宋金以前最著名的医家及方书主要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陈延之的《小品方》 ,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 ,孙思邈的《千金方》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许叔微的《类证普济本事方》 ,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方论》 、 《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张从正的《儒门事亲》 ,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 、 《脾胃论》 、 《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 ,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关键词】 宋金以前 著名医家 方书 文献研究在中国医学史上,宋金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早期中医文献,包括古方文献,在宋金时代尚能窥见原貌宋金以前(至 1279 年南宋灭亡前,后同)古方因其质朴严谨、屡有效验,向为历代医家所倚重如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 (六版) [1]共收正方 209 首,其中宋金以前古方就有130 首,比例高达 62.2%;附方 148 首,宋金以前古方 72 首,也占近 50%。

      由日本厚生省监修、列入日本健康保险用药范围的《现2代日本汉方处方手册》 [2]收方 210 首,其中我国宋金以前古方计130 首,比例高达 61.9%因此,对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进行全面梳理,对研究宋金以前中医古方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文献选择标准古方文献在流传中一再被翻刻或传抄,出现多种版本,表明该文献被后世认可的程度较高,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文献的价值因此,笔者首先参考薛清录主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3]和裘沛然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 [4]等,调查了宋金以前方书的版本流传情况,如《伤寒论》共 21 种版本, 《金匮要略方论》和《肘后备急方》均有 28 种版本, 《备急千金要方 》有 41 种版本,《千金翼方》有 19 种版本,等等但文献价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以现存版本的多寡作为判断标准如苏轼、沈括所编的《苏沈内翰良方》共 28 种版本,但苏轼和沈括并非医家,该书的广泛流传更多地是因为作者在文学史和科学史上的盛名再如《银海精微》一书因托名孙思邈所著,版本竟达 40 种之多,甚至超过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另外,秦汉之际,竹简韦编,书之成也实难,而得之者每藏诸金匮,秘于灵兰,书之传也更难。

      如仲景著《伤寒》 ,八百年秘而不传,至宋始得刊行之后,虽有印刷术问世,然权贵垄断,市贾索价,书之刊行诚非易事,故许多早期重要医著终致失传或未能广泛流传再如李杲之《东垣试效方》 ,系其经验效方集,经3其弟子、名医罗天益辑录整理,成书于元代至元三年(1266 年) ,现存版本仅 2 种,与李氏在医学史上的盛名显然不相称因此,笔者同时从学术地位和临床经验等方面对宋金以前主要医家及(或)方书进行了考证,医学史及学术史著作参考了李经纬、林昭庚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 (古代卷) [5] ,傅维康主编的 《中国医学史》[7] ,任应秋主编的《 中医各家学说》 [7 ] ,裘沛然主编的《中医历代各家学说》 [8]及严世芸主编的 《中医学术史 》 [9 ]等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遴选出宋金以前较著名的医家及方书医家、方书述略汉以前 汉以前著名医家主要有:医缓、医和、扁鹊、淳于意、华佗、郭玉、张仲景等由于年代久远,多数医家仅有片断事迹记载,并无医著流传,只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得以流传,且历代均有高度评价,如梁代陶弘景说:“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10]宋代陈振孙赞誉 《伤寒论》道:“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也。

      ”(《直斋书录解题》 )清代徐大椿评价《金匮要略》说:“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差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医学源流论·金匮论》 )后世将仲景称为“医圣” ,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称为“经方” 4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又名《肘后救急方》 、 《肘后救卒方》 、 《肘后急要方》 、 《肘后要急方》 ,约成书于 4 世纪初,近两个世纪后,梁代陶弘景整理增补为《补阙肘后百一方》 ,至金皇统四年(1144 年) ,杨用道再次增订,附方依类散入书中,改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 现在流行的本子,杨用道增辑的部分与原书未曾混淆,而葛洪和陶弘景各人所撰的内容已无从分辨,且该书历代刻本较多,现另有尚志钧补辑的《补辑肘后方》 ,已接近了该书原貌陈延之的《小品方》 ,又名《经方小品》 ,首见于《隋书·经籍志》 ,约成书于刘宋孝建元年(454 年)至元徽元年(473 年)之间,在唐代得到广泛流传,并为医家所重视如宋·高保衡、林亿等在《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说:“臣曾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 、陈延之《小品》 。

      ”[11]可见在唐代,陈延之《小品方》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相当地位后世许多方书,如陶弘景增补的《肘后备急方》 、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 《诸病源候论》 ,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 ,朝鲜许浚的《东医宝鉴》 ,均引用了《小品方》的内容近人高文铸有辑佚本,已基本恢复了原貌此外,晋末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 ,后经南北朝时齐人龚庆宣整理,于南齐永元元年(499 年)成书,且现存多种版本之间出入较大南齐褚澄所撰《褚氏遗书》 ,因其成书过程较为离奇,故对5其真伪及评价尚有分歧北周·姚僧垣的《集验方》 , 《二十五史·周书· 姚僧垣传》称姚氏“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 ,可惜原书早佚此外,该时期著名医家尚有王叔和、皇甫谧、徐氏八世等王叔和的主要贡献一是撰写了《脉经》 ,一是编次《伤寒杂病论》 ;皇甫谧的主要传世著作为《针灸甲乙经》 ;徐氏八世的著作多已失传,传世的著作主要有徐之才的《药对》 ,为中药专著隋唐五代时期 该时期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医家主要有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陈藏器、王冰、李、孟诜、鉴真等 8 位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原因,许多重要著作未能流传,如隋政府主持编修的《四海类聚方》 ,共 2600 卷,篇幅之巨可谓空前绝后,惜因当时雕版未行,未能流传。

      现存的重要古方文献主要有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 ;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源证候学专著;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药物学方面著作主要有:苏敬等集体修撰的《新修本草》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 、韩保升等的《蜀本草》 、李的《海药本草》及孟诜的《食疗本草》等;临证各科也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专著,如昝殷的《经效产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蔺道人的《理伤续断方》集唐以前伤科成就鉴真则在中医药向日本的传播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所著《鉴真秘方》未能6流传该时期在中医药实践成就上,当以孙思邈为最著孙思邈具有 80 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博览群书,其所著 《千金方》中许多方剂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名方,也有不少方剂被后人应用化裁而发展为新方,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与孙思邈相比,王焘的贡献则主要在医史文献学方面两宋时期 现存宋代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有 3 部:《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前两书是广泛收集医方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夹杂了不少不切实际的成分。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最初是宋代“卖药所”的配方蓝本,迨至大观年间(1107~1110年) ,宋政府诏令裴宗元、陈师文等对原书加以校订整理而编成,前后共经 6 次修订,书中所载方剂及其剂型均来源于实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书中很多方剂立法完善,配伍缜密,代表了当时中医方剂学的成就,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后人称该书“官府守之以立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12] ,足见其对宋代医学影响之广泛和巨大宋代个人方书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 ,严用和的《济生方》 ,苏轼、沈括的《苏沈良方》 ,王硕的《易简方》 ,张锐的《鸡峰普济方》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 ,王的《是斋百一选方》 ,王衮的《博济方》 ,杨的《杨氏家藏方》 ,王贶的《全生指迷方》 ,吴彦夔的《传信适用方》 ,7等等其中许叔微因少时父母双双染病而亡,故“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 普济本事方· 序》),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撰辑生平历验之方,且附记当时诊疗之事实而成《普济本事方》一书,其内容精炼求实,很快盛行于天下,甚至有取代《局方》之势。

      宋代临床各科也出现了不少价值很高的专著外科方面,主要有约撰于乾道六年(1170 年)的《卫济宝书》 ,原撰人佚名,后由东轩居士增注;李迅于庆元二年(1196 年)撰写的《集验背疽方》 ,原书已佚,现存《四库全书》辑佚本妇科方面,本时期专著较多,较为引人注目的主要有杨子健的《十产论》 ,约成书于元符元年(1098 年) ;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约成书于淳熙十一年(1184 年)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 ,约成书于嘉熙元年(1237 年) 儿科方面,亦出现了许多专著,最具代表性的当推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该书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而成,约成书于重和二年(1119 年)该书不仅对儿科理论和临床实践有精辟的论述,在方剂学上也颇有建树,以善于化裁古方和创制新方为长,明代熊宗立甚至称之为“活幼之筌蹄,全婴之轨范” [13] ,对其作了高度评价此外,刘的《幼幼新书》 ,约成书于绍兴二十年(1150 年) ,是一部大型儿科著作;董汲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约成书于1093 年;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 ,约成书于 1253 年;曾世荣的《活幼心书》 ,约成书于 1294 年,等等五官科方面,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银海精微》 ,作者不详,托名孙思邈撰。

      8该时期最著名的医家莫过于生活于南宋灭亡前的刘完素、张从正和李杲刘完素以善用寒凉著称,但在临证中又非常重视辨证,合理用药,他指出:“大凡治病必求所在……,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 ”[14]其代表医著主要有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素问宣明方论》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其中记载了他的不少自创新方张从正精心研究《内经》 、 《伤寒论》等著作,结合自己的长期医疗实践体会,提出一整套侧重于攻邪的理法方药,治病善奇中,擅用汗、吐、下三法,誉满医林,著有《儒门事亲》一书李杲善用甘温补脾的方法治疗内伤诸病,被后世誉称“补土派” ,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李氏著述较多,主要有《脾胃论》 、 《内外伤辨惑论》 、 《兰室秘藏》等,此外尚有其弟子罗天益将其验方整理而成的《东垣试效方》 (1266 年) 小 结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宋金以前最著名的医家及方书主要有:张机(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葛洪(稚川、抱扑子)的《肘后备急方》 ,陈延之的《小品方》 ,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 ,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钱乙(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 ,许叔微(知可)的《类证普济本事方》 ,刘完素(守真、9通玄处士、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方论》 、 《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张从正(子和、戴人)的《儒门事亲》 ,李杲(明之、东垣老人)的《内外伤辨惑论》 、 《脾胃论》 、 《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 ,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参考文献】1 段富津主编.方剂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M].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 顾旭平译.现代日本汉方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