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doc
4页1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 66 例具有攻击行为(攻击组)和 92 例无攻击行为(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文化背景、职业、病前性格、精神症状特点及精神分裂症临床类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 结果 男性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女性(χ2=4.06,P<0.05);攻击组农民多于对照组(χ2=6.76,P<0.01),明尼苏达人格测评显著高于对照组(13.21,P<0.01);攻击组偏执型和青春型、幻听、被害妄想、情绪不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 0.01) 结论 攻击性为多发生于男性,且与患者的不良性格、疾病类型、症状特征有关,早期预测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干预【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correlation factors in schizphrenics in order to provide bases for formulat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such factors as culture background, occupation, premorbid character, mental symptom features or clinical typ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66 schizophrenics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s(aggressive group) and in 92 ones without(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mul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was higher in the male patients than in the female ones(P0.05); peasants were more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MMPI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ggressive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both P0.01); incidences of paranoid and hebephrenic schizophrenia, auditory hallucination, persecutory delusion and emotional l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ggressive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or 0.01). Conclusion Aggressiveness is common in the male and related to unhealthy character, disease types and symptom featuers, and early prediction and intervention has important meaning.【Keywords】 Schizophrenia; aggressive behavior; correlation factor; intervention 2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给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作者对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选自 2005 年 7 月~2006 年 11 月在我院住院的 15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2)符合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标准[1]158例患者中符合攻击行为标准者 66 例攻击行为类型:攻击他人 44 例(66.67%),严重毁物行为 17 例(25.76%),同时攻击他人及毁物者 5 例(7.58%)其中有诱发因素(受他人言语攻击、拒绝治疗等)12 例(18.18%),无明显诱因 54 例(81.82%)既往有攻击史者 48 例(72.73%)1.2 方法 将具有攻击行为的 66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不具有攻击行为的 92 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文化背景、职业、病前性格、精神症状特点及临床类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 SPSS1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2 结果2.1 一般资料 158 例患者中男性 98 例,有攻击行为者 47 例(62.03%);女性60 例,有攻击行为者 19 例(31.67%)。
攻击行为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3(χ2=4.06,P<0.05)研究组:平均年龄(36.58±13.82) a,平均病程(8.78±9.16) a;首次住院 32 例(48.48%),≥2 次 34 例(51.52%);文化程度:中学 40 例(60.57%),小学/文盲 26 例(39.39%);职业:工人 22 例(33.33%),农民 32 例(48.48%),脑力工作者 6 例(9.09%),其它(学生、无业)6 例(9.09%);明尼苏达人格测评量表(MMPI)存在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者 36 例(54.55%)对照组:平均年龄(36.46±15.73) a,平均病程(7.93±9.11) a;首次住院 58 例(63.04%),≥2 次 34例(36.96%);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2 例(2.17%),中学 64 例(69.57%),小学/文盲26 例(28.26%);职业:工人 42 例(46.65%),农民 26 例(28.26%),脑力工作者 18例(19.57%),其它(学生、无业)6 例(6.52%);MMPI 存在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者 24 例(26.09%)。
研究组一般资料中除农民与 MMPI 测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76,13.21,P<0.01)外,其他项目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分析,见表 1表 1 两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略)表 1 显示,研究组幻听、被害妄想、情绪不稳等精神症状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或 0.01)2.3 两组攻击行为与精神分裂症类型的比较,见表 2表 2 显示,研究组偏执型和青春型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 临床疗效 平均住院时间:研究组(54.71±12.63) d,对照组(56.58±14.16) d(t=0.321,P>0.05)研究组痊愈 22 例(33.33%),显进 37 例(56.06%),好转 7 例(10.61%);对照组痊愈 18 例(19.57%),显进 57 例(61.90%),好转 15 例(16.30%),无效 2 例(2.17%)研究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85,P<0.05),显进、好转4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55,1.85,P>0.05)表 2 两组攻击行为与精神分裂症类型(略)3 讨论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严重的精神症状,且危害性极大[1]。
据文献报导,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攻击行为者约为 30.88%~44.11%[2~4],本组发生攻击行为者占 41.77%由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的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差异性较大,各研究间缺乏可比性,从而妨碍了深入性研究[5]本调查发现,具有攻击行为者以男性为多,MMPI 测评多显示存在人格障碍特征,农民多于其他职业,并以听幻觉、被害妄想和情绪不稳等为特点,以偏执型和青春型为多见治疗效果较好,可能与攻击行为者大多为阳性精神症状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既受自身疾病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患者由于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内控能力下降,在精神病理症状支配下,警醒水平超过自我意识最佳范围,个体对外界刺激因素采取不易控制的习惯性行为应对方式调查发现,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在自己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在接受治疗时最易发生攻击行为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预测和防止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4 干预对策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和青春型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提示对这类患者应严密观察并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1)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应重点监护,不离视线对正在发生攻击行为的患者,应有效地加以控制对被采取保护性约束的患者要防5止受到其他患者攻击。
(2)了解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情绪变化,及时解决患者提出的客观要求,防患于未然 (3)对目前尚未发生攻击行为,且既往有攻击史、情绪不稳、严重妄想、幻觉症状,或行为反常、敌视他人的患者,应及时实施特殊治疗及护理,积极采取综合心理干预措施 (4)加强病室安全管理和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严把入院关,消除不安全因素 (5)对实施一级护理的患者应有专门场所、专人管理 (6)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引导患者主动参与文娱活动,增强其内控能力总之,预防患者的攻击行为是精神科医疗护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控制,努力保障患者和其他人员的安全参考文献】[1] 杨德森.行为医学[M].第 1 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0~198[2] 姜小琴,谢斌,诸索宇,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5):262[3] 翟金国.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对照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9, (6):363[4] 吕建周,杨静娟,王惠丽.18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4):422[5] 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