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高考题谈竞赛题的改编.pdf
2页32卷第8期 2010年8月 物理教学 PHYSICS TEACHING Vo1.32 NO.8 Aug.2010 由高考题谈竞赛题的改编 蒋天林 (姜堰市第二中学江苏225500)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江苏高考第l4题)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水平 匀强磁场中,一质量为m、带正电q的小球在点静止释放, 小球的运动曲线如图1所示已知此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 半径为该点到 轴距离的2倍,重力加速度为g求: (1)小球运动到任意位置P(x, )的速率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第一次下降的最大距离Y (3)当在上述磁场中加一竖直向上场强为E(E~mg/q) 的匀强电场时,小球从点静止释放后获得的最大速率 × × × × × × × -’ × × × × × × × × O×X × × ×X × j × × 1 图1 2008年江苏物理卷第14题堪称是近几年来高考考查 圆周运动的经典之作本题通过已知旋轮线或摆线(一个圆 在一条定直线上滚动时,圆周上一个定点的轨迹)曲率半径, 在一般曲线运动中考查圆周运动的知识,让人耳目一新,为 以后高考考查圆周运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题是从一道 竞赛题改编来的,题中加了“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该 点到z轴距离的2倍”这一条件,大大降低试题的难度,不得 不佩服命题者构思精巧,不落俗套,这也成为竞赛题改编的 一个典范。
二、改编的原则 用竞赛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许多教师 推崇的方法之一首先,竞赛题的背景涉及广泛,题材新颖 独特,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其次,竞赛题重 视物理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和运用,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 灵活性大有益处再其次,竞赛题中有多个知识点的综合, 设置多样化的隐含和临界条件,以及巧妙的设问与讨论等, 激发学生对智力和潜能的再开发 改编竞赛题应把握几个原则: 1.遵循课程标准,舍弃或修改超纲内容; 2.充分体现原题的设计思想,保留原题的精华; 3.努力降低难度,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 三、案例分析 [原题] (第2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第3题) · 62· 有人提出了一种不用火箭发射人造 卫星的设想其设想如下:沿地球的 一条弦挖一通道,如图2所示在通 道的两个出口处A和B,分别将质量 为M的物体和质量为 的待发射卫 星同时自由释放,只要M比m足够 大,碰撞后,质量为m的物体,即待发 射的卫星就会从通道口B冲出通道; 图2 设待发卫星上有一种装置,在待发卫星刚离开出口B时,立 即把待发卫星的速度方向变为沿该处地球切线的方向,但不 改变速度的大小这样待发卫星便有可能绕地心运动,成为 一个人造卫星。
若人造卫星正好沿地球表面绕地心做圆周 运动,则地心到该通道的距离为多少?已知M=20仇,地球 半径R6400 km假定地球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通道 是光滑的,两物体间的碰撞是弹性的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天体运动、简谐运动、 动量、能量守恒等知识 [改编思路] 1.保留“沿地球的一条弦挖一通道”的新情景,给出地 球与距地心 处的小球的引力公式和简谐运动的振动周期 公式,改编成一道简谐运动题; 2.根据江苏高考的要求,舍弃动量与能量综合问题,设计 能量守恒问题题中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引力势能公式,搭建台 阶,引导学生证明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第二宇宙速度的大小 [改编1]如图所示,已知地球半 径为R,其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假设 经过地心O打一小孔AB,如图3,在 tJ,~L的A端轻轻放一质量为m、直径 比孔略小的小球,忽略小球与孔A8 问的摩擦 (1)定性说明小球能否到达孔的 另一端B? 图3 (2)若地球质量为M,万有引力 恒量为G,地球与距地心z处的小球的引力大小为F — G (o≤ ≤R)证明小球在AB间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3)若简谐运动的振动周期T一2 ^/Tm(式中m为简 V庀 谐运动物体的质量,k为F目一一kx中的比例系数),求小球 从A运动到B的时间tAB。
(下转第63页) ×××××××× 32卷第8期 2010年8月 物理教学 PHYSICS TEACHING Vo1.32 NO.8 Aug.2010 一道全国物理竞赛题的直角坐标解 詹国荣 (漳浦达志中学 福建363209) 《物理教学>>2009年第¨期发表了第26届全国中学生 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及解答,其中第16题第(ii)问采用极坐 标进行求解在新的数学课程中,极坐标的内容编在选修 4—4ee,属选学内容,许多省市的高考对此并不作要求,中学 物理中,也较少应用极坐标进行物理问题的求解,师生们对 《物理教学》所发表的这部分内容感到较为陌生鉴于此,笔 者用直角坐标对第16题的第(ii)问做如下解答,供大家参 考原题及解答参考《物理教学>)2009.11,P57) 在第(i)问中,我们已求 出卫星与碎片正撞后的结合 物绕地心做椭圆轨道运动的 长半轴n=5259 km,且该椭 圆轨道的一个焦点在地心 处,由于正撞点与地心相距 r—R|电+h一7171 km>n, 故该点即为碰后结合物轨道 的远地点,选择结合物轨道 的中心为直角坐标系的原 点,地心为椭圆轨道的正焦 碰撞点 、\南极一 北极/ 一 ~ic)t :: 、、= —一^ ... t R —一 800km 图1 点,原点与地心连线向南方向为 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直 角坐标系。
设地心的横坐标为f,有a+c—Rj电+h,得c一 1912 km 结合物的轨迹及地球表面在该坐标系的方程为: j + 1 (其中6为椭圆的短半轴) ① 【(z—c)一R ② 由①×a b 得:b +口Y 一口 ③ 由②x口 得:nz—f) +Ⅱ Y :a2R ④ 由④一③得:(Ⅱ 一b)z ~2a 口+口 c 一口 (R --b ) ⑤ 因为n 一bf ,故⑤式为:f.21 一2aCX+口 一 口 R 即:(n 一凹) 一( t) 解得:Xl—az--aR~ 一3056 km, 2: > 口(舍去) z 为落地点的横坐标,负值说明落地点在北半球 由图1可见:落地点的纬度 由下式决定 R sin 0一c+l l I ⑥ sin 一塑 著 一0.78,查表得 一51.26即结合 物的落地点在北纬51.26 事实上,这一问题在直 角坐标系上还可以有更简捷 的解法 依(i)解得:口一5259 km,椭圆轨迹中心与焦点相 距c一(Rj电+.I1)一口一1912 km椭圆的离心率为:e一 上依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 r一日一el:0,当焦半径r一 碰撞 \ \南极 北极//: \\ 一c 一 . / 图2 Rm时,该点即为结合物的落地点。
如图2所示) 有 r—R :一 二 一一3056 km f 同样有R*sin :f+J o I,得: 一51.26 这一解法比极坐标懈法更为直观简便 (上接第62页) [改编2]取离地球无穷远处为势能零点,地球质量为 度为g,证明距地球表面高h处(^《R)物体的重力势能 M,半径为R,万有引力恒量为G,已知距地球表面高h处,质 =mgh(h不太大时,g可看作不变) 量为 的物体的引力势能为E 一一G ,则质量为m (4)当发射速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宇宙速度时,物体能挣 1_ 脱地球的吸引,成为一颗绕太阳运动的卫星或飞到其他行星 例 上去,试证明第二宇宙速度的大小为l1.2 km/s(地球半径 (1)在地球表面处的引力势能Ep 为多大? 为R:6400 km,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一9.8 m/sz) (2)距地球表面高h处的引力势能E 为多大? (3)取地球表面处为重力势能零点,地球表面重力加速 · 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