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类.doc
12页郑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15年7月30日郑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1.概述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主干学科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曾经设立的专业名称包括现有的“安全工程专业”,以及历史上曾经开办过的“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 我国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劳动保护和矿山通风安全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在工业劳动保护人才培养方面,1954年北京劳动干部学校成立,这是我国首个工业劳动保护人才培养专门学校,1956年2月该校设立“劳动保护”、“锅炉检查”和“劳动经济”三个专业1958年劳动干校升格为北京劳动学院,相应进行专业调整,设立了“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两个专业1984年7月1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将“安全工程”正式列为试办专业,代码为“试32”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一步整合本科专业设置,将包括“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在内的所有安全类专业合并为“安全工程”,归属于“环境与安全类”,代码081002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归属于工学门类;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单列为一个类0829,下设“安全工程”专业。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安全学原理为基础,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先导,兼有管理和工程技术的一门宽口径综合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在劳动生产和防御各种灾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物质财富损失为目的的安全技术理论及专业技术手段安全工程专业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专业设置在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凭借学院悠久的历史、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形成了国内特有的工程结构与设备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已经连续招生12届招生规模也有最初的60人,发展目前的90人已培养毕业生8届近600人,在校生360人学生就业领域广泛,就业质量高,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安全工程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承担2 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研究项目,分别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和《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其中《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为重点项目,2012年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承担校级教改立项项目4项1门专业课程被评为郑州大学精品课程安全工程专业拥有一支由教授、博士组成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着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人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建设分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分委员委员” 2人;河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1人,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1人,郑州大学“教学名师”1人,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 2人河南省高校“断裂力学及工程安全”科技创新团队1个该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军工项目1项、863创新基金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2项以及其它省厅级科研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2014年,学院在对全国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的函调评价中,在回收的有效评价表中,用人单位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2006年获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研究生29人在读研究生26人2. 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 0829安全工程专业代码:082901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安全工程专业3.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理论、安全科学理论知识和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工程结构与设备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在机械、材料、土木、交通等工程领域中从事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设计、事故预防与评价等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 培养规格4.1 学制基本学制:4年,实行3~6年弹性学制4.2 授予学位安全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4.3 总学时或学分要求总学分170-190左右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知识结构要求 (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法学、文学、哲学、伦理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
(3)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 (4)安全工程方面专业知识: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工程结构安全、设备安全等知识 (5)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4.4.2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共享知识(团队合作)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4)总结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 (5)传播知识(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4.4.3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 (2)文化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3)专业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素质包括工程意识、综合分析素养、价值效益意识、革新精神。
(4)身心素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 师资队伍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教师队伍中包括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应具有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的教师数量和符合学校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整体结构;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任教师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结构合理专任专业教师数量不少于10人, 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30%及以上2)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主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9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3)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所有授课教师学历应在硕士以上毕业,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设计、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科研经历;承担过科研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5.3 教师发展制度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教师培训、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青年教师指导导师制,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等6. 教学条件6.1 教学设施要求(实验室、实践基地等)(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实验器材及相关设施完好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2)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3)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4)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6.3 教学经费要求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7. 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应有健全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编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等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要求。
7.1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及时进行培养计划修订7.2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制度 建立全员听课制度、评教制度、试讲制度、教学督导、青年教师导师制、专项评估等质量监控制度,并有相应的监控手段和方法7.3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作用,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7.4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持续的改进机制,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附录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1. 专业类知识体系1.1 知识体系1.1.1 通识类知识包括军事理论、法律、外语、人文、体育等基本内容;内容由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1.1.2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1.1.3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通用专业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通用专业知识课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行业专业知识课程如安全设备工程学、机械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建筑安全、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材料、机械材料与表面技术等。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2. 专业类核心课程体系2.1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必须包括:(1)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左右);(2)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3)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