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秋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母亲.pdf
4页十二十二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学习目标】1理解真挚深沉的母爱重点)2学习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的方式重点)3品味语言细腻、真挚、深沉的特点难点)【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邹韬奋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给予邹韬奋的却是影响他一生的启迪邹韬奋后来讲:“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可是我感觉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尽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断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不然她必然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邹韬奋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更将对母亲的深爱化为对整个民族与人类的酷爱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邹韬奋,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 1926 年在上海主编 生活 周刊起,终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 年开办生活书店1936 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批捕前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 全民抗战等刊物,踊跃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高作编有韬奋全集 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2朗诵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瞥见(pi)惺忪(xng sng)呜咽(y)女红(gng)万籁俱寂(li)憧憧(chn)3理解词义。
憧憧:往来不定的样子惺忪:形容因刚醒而眼睛模糊不清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蹑,放轻(脚步)娓娓悦耳:健谈而且动人娓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言谈悦耳循循善诱:擅长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诲有方循循,有步骤的样子诱,诱导、教诲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作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宣泄鸦雀无声:形容一点声音也没有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你能说说课文可分为哪三个部份吗?明确:第一部份(第 12 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部份(第 36 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仁慈、能干和奉献精神第三部份(第 78 段),以无穷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归天时的年轻,归纳母亲的良好品质三、合作探讨(一)整体感知(1)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明确:元宵母亲背“我”赏灯;讲述故事情感丰硕;儿子受罚母亲落泪;灯下熬夜为儿做鞋2)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名如何的母亲?明确:读了母亲背“我”赏灯的一节,我看到了一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名情感丰硕、才具被埋没的母亲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名勤劳能干的母亲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除表达对母亲的早逝感到无穷的痛惜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除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痛惜之情外,还表达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之情。
可以说在旧社会,像“母亲”一样的千万万万个女性之所以被无情地埋没、吞噬,就是旧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因此在文末作者揭露出旧中国妇女悲惨命运的本源,使文章的主题取得升华二)深层探讨(1)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隔壁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不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明确: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包含着母亲既期待儿子成才又为儿子受皮肉之苦而刺心痛苦的矛盾心情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何?我由此刻追想那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若是母亲生在此刻,有机缘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明确:加点的字不能去掉还”既说明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进程,同时又能充分突出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留给“我”的印象之深才”字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穷痛惜之情必”强调“必然”,突出母亲情感特别丰硕,擅长讲故事,擅长影响他人3)背影 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试比较二者有何不同明确: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刹时背影,来构建文章;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选取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来表现母爱。
前一种写法更易在人的脑海中定格,形成清楚的印象,更易令人动情;而后一种写法则更易令人形成整体的印象,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人物,更有立体感三)写法探讨前三个生活片段大体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从“两三岁”到“十岁”,而第四个片段却又回到“八岁”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明确:这样安排有必然的道理首先,从内容上看,上几段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华,而第四个片段则主如果写“我”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意思上更进了一层;从写作角度来看,第四个片段在塑造母亲形象上偏重侧面描述,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来衬托母亲的形象因此,和前面分开来写更好四、板书设计五、课外拓展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以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明确: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那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尽力劳作的表率,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可是体罚是不可取的六、教学反思学完课文,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教诲,掌握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式;同时感受到了母爱,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但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课上所提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都能理解而且回答正确,而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对于文章的具体事例不能做出准确的归纳这说明设计问题要有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