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货膨胀定义的新探索及治理方法(2).docx
7页通货膨胀定义的新探索及治理方法(2) 二、 历史 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这种看法是很不确切的以下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中,有纸币条件下的更有金属货币条件下的这要求我们更深刻地探求通货膨胀的本质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实际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用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背 经济 规律 的行为在罗马帝国 时代 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235-284年,古罗马 政治 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253-268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5%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这是一种能致人猝死的病疫在当时,此病夺取了2000万人的生命,是当时整个欧洲人口的1/3在病疫流行期间,商品的价格出现了突然的、短暂的下降原因很明显,人口锐减导致需求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及商品存量却基本不变,但幸存者的需求却是有限的而随着疫情的过去,物价又回升了原因是储存消耗殆尽,同时由于人口减少,产量随之下降——因为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恶劣,因而生产人员减少的数量远大于有稳定需求的富人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 影响 想想年增长率1.5%,这在 目前 来说是经济 发展 过程中一个再合适莫过的数字了它证明了这样一些观点:1.货币不等于财富;2.和缓的通货膨胀可以和经济增长兼容;3.白银减缓了制度变革的压力;4.以贵金属为保证的货币制度并不能预防通货膨胀;5.西班牙最终没有留住海外流入的金属;6.始于西班牙的通货膨胀扩散到其贸易对象;7.对经济规律的懵懂无知并不妨碍人们自行其事;8.货币幻觉尽管充满了神秘,但如果人们警惕周围的变化,其迷惑性必将大大降低。
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 中国 出其右1923年12月,以战前价格指数为100,德国40中基本商品的价格指数达到143×10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共行及 工业 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五)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下的通货膨胀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社会 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三、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定义的探索古罗马和西班牙的通货膨胀给那些只注意到通货膨胀时代始于放弃金本位制的时期,并因此而主张恢复金本位的人以沉重打击,金本位并不是防止通货膨胀的天然屏障即使金银充当货币,它们成色的降低或数量的急剧增加都会导致自身的价值降低,物价上涨这点符合基本的供求规律,也与纸币条件下流通中纸币过多而导致物价上涨的本质是相同的比较黑死病时期的价格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一个 问题 ,即不论是货币数量主动增加还是社会产品的减少,抑或是两方面同时进行,它们的失衡即只要社会产品总量小于货币数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一结论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的深化把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从单方面扩大为两方面德国1923年间的经济状况和前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通货膨胀分别从两方面对此做出了证明:一个是滥发纸币,一个是物品供应不足无论什么时候发生通货膨胀,我们都可以注意到它最直观、最深刻的影响是它的不公平――有人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有人面临崩溃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本文拟假设这样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工资和货币量、价格是密切相关的,是即时变动关系。
任何商品都有其内在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货币量应是与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总量一致的这就是说,无论有多少货币,都可以把它们均摊在社会劳动总量上,而劳动者则以其劳动的多少获得相应的收入在前文所假设的条件下,虽然货币量与社会劳动总量不平衡时会导致物价波动,但物价的上涨与下跌只不过表示分配在每单位社会劳动量上的货币的增加或减少由于工资和货币量的即时变动关系,每个劳动者手中的货币数量因为其劳动量的不变而紧随货币总量变动其消费水平并不以货币的多寡而决定,而决定于其劳动的多少物价变动并不影响消费水平但实际情况是,每发生通货膨胀,几乎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这是现实中,工资制度、分配制度滞后及一些现实原因,使工资不能与货币量及社会总劳动量一致即时变动的缘故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货币学派的领头羊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他所谓的货币现象是指实际经济是内在稳定的,货币成长可以使它变得不稳定,通货膨胀率完全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而且只有在货币数量比产量增长得更快时才会发生且不说其相反情况――产量突然降低引发通货膨胀,就新的事实也对此提出了挑战美国90年代中期货币供应猛增,但并没有随之而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80年代中期,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增长目标但实验刚刚开始之际, 金融 市场采取一系列新的 方法 ――从货币市场账户到 电子 划拨――所引起的大变动,几乎使得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已起不了作用了这些新技术条件下的事实说明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是不成立的通货膨胀的本质仍须进一步挖掘以上事实和假设说明两个问题:一、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二、即时是纯粹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导致的物价上涨或下跌,在前面假设的社会中,并不影响消费水平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审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社会效应它是这个世界上的头号窃贼它不声不响地从寡妇、孤儿、债券持有者、退休人员、年金受益人、人寿保险受益人手中窃取财富小偷、抢匪、贪官污吏等所掠走的财富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通货膨胀的祸害……它不光是江洋大盗,同时也是慈善的施舍者,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慷慨的施舍者,惠及债务人、囤积居奇者、不动产所有者、政府及普通股票长期持有人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的赠与超过了所有慈善事业、捐献、捐赠的总和既然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货膨胀已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不是弗氏所说的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拟如此考虑:通货膨胀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不在于物价变化本身,而集中在它的社会效应上由于一系列社会机制的影响,物价的变动总是比较超前,而工资、债券收益等等却对其的反映总是滞后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社会上各种人――消费者和商家等之间的矛盾计划,和谐的社会关系被破坏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应该如此定义:通货膨胀是物价发生变化时,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角色的利益分配发生变化,生活标准,消费水平,社会关系因之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