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doc
7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语文 学科 七 年级(上)课堂教学设计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2. 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3. 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教学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教学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音频,教学图片教学过程(一) 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二)介绍作者作品(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四)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五)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1)有关百草园图片;(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的菜畦鸣蝉在树叶里————的黄蜂——的桑葚 色彩油蛉在这里——(声音)——的叫天子(形态)蟋蟀在这里————的石井拦(形状)——的皂荚树3.分析写景的特点: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4.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用了什么手法,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并且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泥墙根一带的乐趣)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
板书)5.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造句例:《我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情趣6.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7.小声朗读7、8两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修正策略预习要加强,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便于品析可以让学生尝试改写课文第二段,要求不用原文句式,体会“不必说”句式的妙处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一、二2.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教学反思 备课人:陈培娜 年 月 日 语文 学科 七 年级(上)课堂教学设计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教学目标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教学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教学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音频,教学图片教学过程一、整体阅读这一部分叙写,作者选取了哪些片断?n 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n 学生有机会跑出去玩n 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二、具体分析1.齐读第9段[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1)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2)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3)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2.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参考:百草园(乐园)景色优美、充满生趣——喜爱、依恋三味书屋(受到拘束):先生古板、学习枯燥、自取其乐——敬畏、乏味[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3.制造情境,体会感情[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九段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短时间完成)[引导](1)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2)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参考:(1)和蔼,方正,质朴,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2)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3)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4)理解分析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出哪种理解更确切,说明理由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成人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修正策略赏析时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他们为主体,这样才有实效作业布置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