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下《6.自行车的结构》 教案.docx
4页首师大小学科学六下《6.自行车的结构》 教案 学科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自行车的结构一、教材分析 (一)、自行车的结构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科学》第八册第二单元设计与制作第6课内容本课意在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自行车基本构成并能认识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a 1、初步知道自行车的基本构成知道自行车是一种人力机械交通工具,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2、能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了解自行车的结构 3、发展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观察自行车,并能够对自行车进行宏观分类 难点:了解自行车包含的简单机械 二、教学准备 自行车、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的研究对象常见,学生也知道自行车大概的结构分配,只是部分的工作原理以及专业名称不熟悉。
在课程设计上能够符合学生接受事物知识由浅入难的自然习惯 科学课的核心是科学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种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前概念水平有相当准确的把握学生们对自行车是很熟悉的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若按教参的意见,本课要用2--3课时完成,因为六年级的同学大部分都会骑自行车,所以课程的第一部分就是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意在让学生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自行车结构然后进行展示,并说明自己划分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一件本以为特别熟悉的物体,把它第一步解剖着观察,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兴趣的 第二部分就是把划分为“块”的自行车再细化,这就需要学生认识各个部分的名称有些名称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前叉、飞轮等我采用的是对照教材,先找组,再找熟悉的物体,不熟悉的标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在这个环节上,既锻炼了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小组合作的能力但如果老师能够集体解决问题,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三部分再将细化的结构名称整合起来这就引出了车架的作用,同时复习了形状结构特点。
最后,讨论自行车中所运用的简单机械,为下一节课自行车的行驶作出准备 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人们会依据实际需要改进一些物体的结构,使其在使用中更加方便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由表及里,有浅入深,逐层抽丝剥茧,最终形成清晰的核心概念“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一堂课,教师的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为自行车分部分,也许开始不了解自己为什 么这么分,但通过我评价性的小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按照自行车的部分工作原理来划分的,既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传授了专业知识 一名教师有效的评价可以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所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评价有系统反映了学生在不同认知阶段通过学习所达成的认知与技能目标,清晰反映了学生逐步形成核心概念的过程可以说:有效的评价及时教师教学过程的再现于反馈又是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的再现,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虽然才教科学,但我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科学课不是教学生怎么做实验、怎么玩,而是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做实验、怎么做实验,学会观察、怎么观察、观察什么,在实验在观察背后要收获什么。
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