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现代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14页中国近现代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目录 第一部分 按时间维度 3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 31.19 世纪 40—80 年代 3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3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3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 4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4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43.解放战争时期 4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 5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5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和挫折(1956—1978) 5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 第二部分 按照专题结构 7一、近代中国经济成份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71. 封建自然经济 7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73. 洋务经济 7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8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86. 新民主主义经济 97.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土地政策 98. 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 109.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0 第三部分 重难点提示 12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2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12三、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12四、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13五、关于三大改造的评价 14第1部分 按时间维度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19 世纪 40—80 年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19 世纪 40 年代,外国在华设立企业(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开展起来这些新现象又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政策放宽,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以及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权利的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经济便走下坡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存在 3 种经济形态: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经历了逐步瓦解的过程,但仍占中国社会的主体帝国主义经济的侵略由前期的商品输出为让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这样的 3 个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1) 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2) 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3)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把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并发展军需、民用工业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 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加强对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控制与掠夺:在农村抓丁,掠夺土地,抢占银行,控制金融机构,攫取中国大量资财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庭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纷纷停产3) 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发展了生产,并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解放战争时期(1)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把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加强对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2) 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特权,独占中国市场和投资市场3)中共中央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地进行土地改革,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这一时期,中国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成份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1) 封建自然经济处于消灭过程中,其他 4 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自然经济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后卷土重来,并向中国市场转嫁经济危机3)官僚资本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份它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制下日益走向萎缩,说明民族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它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最终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居统治地位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经济恢复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收回海关主权,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精兵简政;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发展农业生产;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2)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化确立的时期(1953—1956)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化转变为公有制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的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 1956 年,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和挫折(1956—1978)“全面建设”的 15 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由于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出现,1958 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泛滥, 中断了纠正工作,又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 3 年严重困难1960 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文革”10 年,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和人民的抵制, 经济上取得一些成绩。
阶段特征:1956—1966 年总的情况是两头好、中间差,成就是主要的1966— 1976 年的“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1973、1975 年经济恢复较快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十一届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及“三步走”的战略1992 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阶段特征: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转变,是这个阶 段改革的根本突破第二部分 按照专题结构一、近代中国经济成份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过程1. 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实质是商品和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为了强占市场的掠夺原料, 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强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始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日本趁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 洋务经济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始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不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
其产生的条件也不充分,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提供了市场,但几乎被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企业所垄断,民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近代中国既缺乏西方式的殖民掠夺积累资本, 也缺乏近代化的集资方式,只是一批地主、官僚为利润所趋动,把一部分剥削所得转化为资本,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外国以上两点决定了民族经济“后天畸形”的特点这两点又使民族资产阶级带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19 世纪 60、70 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更是举步维艰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1956 年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 其特点与洋务企业相似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