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经》:广至德章到丧亲章原文和说明.docx
4页《孝经》:广至德章到丧亲章原文和说明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广至德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每天当面去教育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敬重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敬重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敬重《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听从而如此宏大呢! 广扬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 曾子曰:若夫慈祥尊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行以不争于父,臣不行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祥、尊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训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吩咐,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一般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挚友,自己的美妙名声就不会丢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行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行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肯定要谏争劝阻。
假如只是遵从父亲的吩咐,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驾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定有他所敬重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定有先他诞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尊敬之意,是没有遗忘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唯恐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羞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听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遗忘的那一天' 丧亲章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担心,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簋[fǔguǐ]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孝子丢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常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担心,听到奇妙的音乐也不欢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哀痛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育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伤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亡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
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知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打算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当地安置进棺内,陈设摆设上、簋类祭祀器具,以寄予生者的哀痛和哀痛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实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伤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