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质公园内的喀斯特地貌问题研究与探讨.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0055867
  • 上传时间:2022-05-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质公园内的喀斯特地貌问题研究与探讨    摘要:喀斯特高原的主要位置是从斯洛文尼亚的西南部延伸至意大利的东北部,大部分都是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在斯洛文尼亚语中,这片高原称为Kras,意思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德语借用过来称为Karst,后来又被英语借用,中文翻译成喀斯特在我国,许多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被建设成地质公园,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本文主要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分析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的喀斯特地貌问题,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关键词: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貌前言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武隆县境内,长江支流乌江下游公园面积454.7km2,地理坐标E107°44′35″~107°55′20″,N29°01′53″~29°28′51″,分为芙蓉江和天生三桥两个园区以喀斯特地貌最具特色,其溶洞群、天坑群、天生桥群、竖井群、峡谷、地缝、石林、石芽、峰丛、峰林、地下伏流、间歇泉、温泉等分布广泛,组合完好,种类齐全,目前在全国发现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中实属罕见,享有“中国地质奇观旅游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罕见的大型岩溶地质公园公园内壮观的溶洞群、天生桥群、面积巨大的天坑、宏大的竖井群,另有誉为“川东九寨沟”的芙蓉江、“南国第一牧原”的仙女山、亚热带“生物基因库”的白马山、天险“乌江画廊”,形成了“美景托奇观、尽在山水间”的完美地貌格局,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的总称通常是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者是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岩接触时,会产生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在经过长时间的溶解侵蚀后,形成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点,在喀斯特地貌中常发育地下河和溶洞等景观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而,在云贵川高原地区有着“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话但是其千沟万壑的特点却受到了观光者的青睐目前,我国的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广泛发育喀斯特地貌,其中重庆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更具特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2喀斯特地貌的分类2.1按照其发育阶段分类岩溶发育阶段主要是指按照岩溶旋回理论,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在地壳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这样发展序列被称为是岩溶发育阶段性第一,幼年期阶段非可溶性岩石被剥蚀之后,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流水开始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地面就出现石芽、溶沟,以及少数的漏斗第二,青年期阶段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地表水绝大部分转为地下水。

      在这个时候,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下溶洞也很发育,存在着诸多的地下河第三,壮年期阶段地表河流受到了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是地表河下切侵蚀的停止,溶洞进一步的扩大,洞穴发生坍塌事故,诸多地下河转变为地面河,并且发育许多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峰林第四,老年期阶段当不透水岩层广泛出露地面的时候,地表水重新出露,形成了宽广的冲积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残丘2.2按照出露条件分类按照其出露的条件,主要划分成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覆盖型的喀斯特地貌、埋藏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中裸露型喀斯特地貌比较常见,由大量石灰岩层分布在广阔的地表上覆盖型的喀斯特、埋藏型的喀斯特在形成过程中,地下水的溶蚀在岩石表面、内部溶蚀程度不一,所形成的外表、内部结构也是不同的2.3按照气候分类对于喀斯特地貌的种类,我国喀斯特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按照气候进行划分,主要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干旱地区喀斯特第一,热带喀斯特主要是以峰林--洼地为主,多分布在我国的桂、黔南、东、滇东等地地下洞穴众多,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主要特点。

      第二,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主要是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正地形不典型,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第三,温带喀斯特主要是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第四,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可见一些穿洞,偶见洼地第五,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2.4按照岩性划分分为石灰石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和盐喀斯特,其中石灰岩喀斯特、盐喀斯特在我国喀斯特总体地形地貌的分布中,是比较常见的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3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种类分析3.1岩面地形和岩性植被有无,岩石节理、片理、层理、破裂面程度有着直接联系,而多孔隙的纯石灰岩和白云岩不易发生,有植被的地表比无植被容易被溶蚀。

      3.2石灰岩河谷石灰岩地面理论上是不会有表面径流的,但是依旧存在因为大多数发源地是非石灰岩地区,只是刚好流经于此地区内的干沟比较常见,通常是表流,没入地底,原来河谷就成为干沟,被误认成河川袭夺的风口谷3.3陷穴地表水沿着石灰岩节理裂隙入渗,对岩体进行溶蚀,起初是沿节理的小型孔道,久而久之入口加大如漏斗,深度超过3-5米3.4构造谷地地质构造条件对地表景观格局起控制作用在喀斯特分布区,构造体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的重要通道,溶蚀岩体,人类活动等外力作用强烈,因而成为谷地和洼地发育的优选方位研究表明,构造体发育地区和不发育地区的喀斯特景观特征、石漠化等环境问题存在较大差异3.5洞穴洞穴是可溶岩区域常见的现象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称为溶洞、洞穴洞穴由喀斯特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按不同的水流性质和形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渗流带洞穴、饱水带洞穴、承压水带洞穴4地质公园内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4.1石漠化问题亚热带、热带湿润与半湿润气候条件,溶岩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到了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得地表植被遭受极大破坏,促使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出现土地退化的极端表现。

      4.2缺水问题河深坡陡,地下水的深埋,水资源的利用难度相对较大4.3地下水污染岩溶地区的人类活动通常是在地下河系统汇水区域,地表水则是经过落水洞排入至地下,缺乏过滤作用,岩溶水极易受到污染,我国南方地区的部分地下河已经变成下水道4.4地面塌陷第一,基岩坍塌主要分为地下河塌陷、矿产开采塌陷、蒸发岩溶石塌陷岩溶上松散沉积层中的塌陷,地下水位波动所引发的土中潜蚀,产生土洞,造成塌陷等问题第二,震动震动主要是因为工程施工所造成的4.5洪涝产生和加剧的原因第一,季风区降水时间不均匀,通常在5-9月,其降水占据全年降水的75%-85%第二,岩溶地区地下水系发育第三,水土流失,泥沙淤塞地下河咽喉部位第四,大江大河上建水库,地下水沿着地下河倒灌,使得内涝问题加剧4.6全球变化问题由于岩溶作用是全球碳、水、钙循环的重要部分,岩溶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源汇有密切关系,以及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因此岩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5地质公园内的生态环境问题防治5.1植被恢复重建,实现水土资源协调利用植被具有保水固土、提高可溶岩成土速率以及增加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随恢复年龄的增长,生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生物加速增长,生物富集作用加强,土壤物理性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将逐渐好转。

      5.2因地制宜,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水、土、植被三者不协调的产物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区规划,多学科、多部门、多措施地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中,裸露型岩溶区以保水保土为主,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则应多关注水的问题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5.3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岩溶地区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瀑布、峡谷等岩溶自然风光独具特色,加上地方民族风情,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另外,改变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抓住岩溶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特征,选准适合当地岩土地球化学环境的经济作物,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产业化提高其附加值,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4环境移民,实行新的生态重建模式在部分水土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环境极其退化的岩溶地区,实行环境移民能够有效减缓当地环境压力,实现生态重建改变传统思路,实现“科技先行、百姓参与、政府支持、公司介入、市场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能有效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结束语总而言之,喀斯特研究理论在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着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进行克服、预防,并加以开发利用。

      我们需要在本质上区分出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充分了解喀斯特地貌地区一系列环境的利弊影响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对其地质景观进行应用Reference:[1]刘春林.云南石林喀斯特全球对比及保护开发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3):403-406,411.[2]李玉辉.中国云南石林岩溶形态类型与特征[J].中国岩溶,2002(3):14-21.[3]熊康宁,肖时珍,刘子琦等.“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工程科学,2008(4):17-28.[4]于雪剑.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方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5]朱学稳.我国的假喀斯特[C]//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韶关: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2005.[6]彭建.中国石林发育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02,21(1):67-72.[7]姚永慧.贵州独山喀斯特地区构造线性体对谷地/洼地分布格局的影响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759-764.[8]袁道先.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5):471-474.[9]蔡运龙.中国西南岩溶石山贫困地区的生态重建[J].地球科学进展,1996,11(6):602-606.[10]袁道先.我国西南岩溶山地的环境地质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19(5):41-43.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