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诗经》四首--《氓》《无衣》教案.doc
8页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德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无衣》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两首诗的内容提要[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提问:同学们,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接着提问: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板书:《诗经》两首二、解题出示投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2.指一名学生朗读(或学生集体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出示投影: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出示投影:岂曰/无衣?↗反问语气,升调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王于/ /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解说: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可以把握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的由欢快到沉痛的感情变化)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出示投影:①识记字音、字形、释义:将(qiānɡ):愿,请 咎(jiù):灾祸贿(huì):财物 极:标准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言: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衣:上衣 俟(sì):等待袍: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蓬或披风裳:下衣 ②识记通假字:“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说”通“脱”:解脱“译”通“褘”:内衣③识记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夙,早兴,起来总角之交: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2.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大意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解说: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五、课堂练习1.下列文学常识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②《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诗、书、礼、易、乐③《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④“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⑤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①②④3.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A.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C.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D.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参考答案:1. C 2. D 简析:1. ②句中的“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④句中的“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大雅”是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2. D句中的正确读法应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六、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两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七、布置作业1.诵读两首诗2.背诵《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氓》的情节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4.探究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原因[教学步骤]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二、抽查《氓》的背诵情况三、指一名学生复述上节课概括的《氓》的内容提要四、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明确:回忆和对比。
3.提问:诗歌采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明确:叙事、抒情、议论解说: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有触类旁通的依据,深入生活的细致之处,把握诗歌的内容)五、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背诵这一部分2)教师提问: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3)运用课件展示这三个场景,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解说:此项训练意在开拓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想象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5)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约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②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明确:①(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从她的回忆来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8)要求学生集体背诵一、二节2.学习“婚变”部分(1)小组背诵这一部分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明确:议论、抒情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可让学生讨论、明确:《回延安》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比,即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5)提问: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解说:通过联系旧知识,结合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加深学生对比兴手法的理解)(6)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8)要求学生集体背诵这一部分3.研习“决绝”部分(1)指一名学生背诵这一部分。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板书)清醒、刚烈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明确:①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②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③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④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