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古诗词三首导学案.docx
6页靖边县第七小学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我 的 学 习 我 做 主 29《乞巧》导学案班 级三( )课 题古诗词二首主备教师贾瑞共一课时审核人上课教师备课时间2014.6.5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林杰(831-847)字智周,唐代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被誉为“神通”,可惜只活到十七岁)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乞”“霄”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诗意:今晚是七月初七,我们早早来到户外看着碧蓝的天空,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自学《嫦娥》1、了解嫦娥奔月的故事2、板书诗题并了解作者李商隐3、学生回忆乞巧》的学习过程,出示学习环节和要求:(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2)细读诗歌,品读语言,想象情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3)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体会4、学生依据以上的学习环节和要求自学《嫦娥》5、交流自学成果老师指导点拨:(1)“昼出耘田夜织麻”,从“昼、夜”体会到什么?(勤劳、日夜(2)“也傍桑阴学种瓜”,“学”字写出了什么?(把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写出来)(3)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描写的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种瓜的情景感悟诗人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之情6、背诵《四时田园杂兴》二、拓展延伸1、过渡:古人说:“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首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与作者的经历是有关的2、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翁卷、范成大?(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3、出示诗人简介,生阅读翁卷,字灵舒,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永嘉四灵”之一,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范成大,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写了农村的广阔生活和农民的疾苦,既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同时表现了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4、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他们都不喜欢做官,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才写下这么多田园诗5小结: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板书设计:四 时 田 园 (宋)范成大儿女各 当 家 (敬重)童 孙 学种瓜 (赞扬)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 3.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板书设计:渔歌子 ------>不须归[唐]张志和景 中 有 情情 景 交 融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