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123.doc
6页《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大纲一、 名词解释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 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行动3.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4. 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5. 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时刻伴随其他心理活动的特殊心理现象7.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应8.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9. 记忆: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并不随之消失,而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长久不忘10.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11.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2.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现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13.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14. 情商:用来衡量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最优的发挥个人智能(激励、自信等)和社交能力(沟通、对他人的理解等)的能力因此它对于一个人的个人和专业成长密切相关15. 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6.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17.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8.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19. 元认知策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20.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好恶喜厌、远近亲疏,即心理距离二、简答题1. 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采用实验法;强调环境决定论认知学派:奈瑟、西蒙、皮亚杰,研究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旨在解释人接收、存储和利用信息的过程的信息加工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反对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的偏激观点和决定论,主张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2. 简述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最起码的一项工作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里生活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信度、效度)(2)解释和说明:心理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测量,而应当从描述和测量中探求其规律,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3)预测和控制: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能够预测因而也能控制行为,也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3. 简述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4.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生理需要:是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是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2)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有: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3)归属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认识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因此都具有团体归属感,并希望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建立和谐关系4)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自尊、他尊)(5)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5. 动机与行为效果(1)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漠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效率降低所以为了使行为卓有成效就应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水平上,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2)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因为动机必须以行为为中介对行为效果发生影响,所以行为质量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6. 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2)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影响因素:资源和材料限制过程)(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7.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2)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8. 情绪与情感的构成要素(1)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它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3)生理唤醒: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
9.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1)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大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 (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3)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为人和动物共有情感:(1)主要倾向于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10.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情绪的分类:心境: 是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 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2)情感的分类: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理智感: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1. 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2)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认知对情绪的作用:(1)对情绪刺激的评价和解释2)对引起唤醒原因的认知分析。
3)对情绪的命名以及对所命名的情绪的再评价情绪对认知的影响:(1)动机性功能: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2)信号性功能: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3)感染性功能: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12. 创造力的特征(1)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定义性(6)洞察性13.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复杂性14. 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15. 性格与气质类型的关系(1)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发展出某种性格,但每种气质又都存在向某些人格维度发展的可能性2)性格修正气质,气质感染性格3)多血质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抑郁质的典型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经历暴风骤雨;黏液质的典型特点是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16. 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1)婴儿期: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3)学前期: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期: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5)青春期: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6)成人早期: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7)成年中期: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8)成年晚期: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17. 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卡的三分法)(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18.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魅力吸引:仪表、才能、人格品质(2)相似性吸引(3)互补性吸引(4)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19. 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心理效应及偏差(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定势效应,即刻板印象20. 简述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1)心理发展功能(2)心理协调功能: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协调行动(3)心理保健功能三、论述题1. 试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举例说明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有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5)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6)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7)增强自我效能感(8)进行归因训练2. 试述如何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来组织教学,并举例说明1)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2)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七种智力为: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身体—动觉、人际、自知智力3)传统智力理论强调逻辑—数学智力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4)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5)多元智力论的启示: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