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24僰人养猴.doc
3页24 僰人养猴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谥曰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文章主旨】本文告诉我们以财务引诱人效力,无异于鼓励人抢劫,见了财务就争先恐后的抢夺,就与猴子为了食物互相抢夺无异文言原文】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选自刘基《郁离子•僰人舞猴》)【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僰】人养猴,【衣①之衣②】而教之舞,【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衣①之衣②】①动词,当穿衣讲②名词,衣服僰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规旋矩折】就是“规矩旋折”规矩,章法,制度旋折,圆转动有角度应律合节】就是“应合律节” 应合,配合律节,音律节拍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巴,古代国名,在今四川东部,故川东别称“巴”巴童,巴族仆人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他们,为自己不如他们而羞耻,【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所以】用……的方法败】破坏袖茅栗】“袖”作动词,藏在袖子里茅栗,坚果,可食用,亦称“板栗”想着用什么方法破坏它们,就在袖子里放了茅栗子前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左右皆【蹈节】筵张】宴席开张凝】长时间直视伫】站立蹈节】踏着节拍宴席开张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节拍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佁然】静止的样子掷】扔,丢四川的儿童故着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丢到地上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褫(chǐ)】剥去,脱下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酒壶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
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禁】制止大沮】非常沮丧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师】军队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蠢然】蠢笨,骚动的样子蚁集】如同蚂蚁一样聚集一起趋】快步走,这里是上前之意蠢笨得如同蚂蚁一样聚集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争抢,其何异于猴哉?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吗?”【作品赏析】《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僰人养猴》是《郁离子》中众多文章中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刘伯温由猴子联想到军队,对刚建立的明王朝的军队建设不能不说是一个警示 【读后必练】(共20分)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0分)① 衣之衣而教之舞 ( ) ② 耻己之不如也 ( ) ③ 思所以败之 ( ) ④ 乃袖茅栗以往 ( ) ⑤ 蠢然而蚁集 ( ) ⑥ 思所以败之 ( ) ⑦ 乃袖茅栗以往 ( ) ⑧ 左右皆蹈节 ( ) ⑨大沮 ( ) ⑩ 衣之衣而教之舞(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8分)①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② 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③ 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④ 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 3. 巴童聪明机智,使猴舞“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 ① 衣:动词,穿衣服。
② 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③ 用来……的方法(手段等)④ 用袖子装⑤ 如同蚂蚁一样聚集一起⑥ 破坏 ⑦于是,就⑨ 沮丧⑩ 衣:名词,衣服2. ① 蠢笨得如同蚂蚁一样聚集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吗?② 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他们,为自己不如他们而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破坏它们,就在袖子里放了茅栗子前往③ 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④ 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3. 巴童则利用猴子“见物而争趋之”的弱点使猴舞“败”二、趣文泛读好乌龟时值大比,一人缘科举一名,命卜者占龟,颇得佳像,稳许今科奏捷其人大喜,将龟壳谨带随身至期点名入场,主试出题,旨解茫然,终日不成一字因抚龟叹息曰:“不信这样一个好乌龟,如何竟不会做文字!”【译文】时逢科举考试,有个人想中第一名,让卜人用龟壳占卜,颇得佳像,许愿这次科举稳中无疑那人十分高兴,将龟壳小心地带在身上等到考试那天点名入场,主考官出题,那人对其题旨茫然不解,终日也没写成一个字于是抚摸龟壳叹息道:“不信这样一个好乌龟,怎么竟不会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