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实性素描的教学思路-四川美术学院.doc
5页注:▲此篇论文收录于《高等美术院校素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并在此会宣读该论文,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业, 2003年 12月广州美术学院;相关论文及图片发表于《重塑基础——中国高等美术学院艺术论坛》论文集第 20页—— 32页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相关文章及图片发表于 《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学生基础训练作品集》主编 陈树中陈旭 田欣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写实性素描的教学思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陈树中在高等美院的整体教学中,关于素描教学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欧美现当代艺术流派洗礼中国之后,中国的美术院校专业教学面临着更多的学术问题去讨论和研究许多的教育者集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着素描教学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的方法,以补充完善自身的素描教学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牵扯到许多具体问题,如传统素描与现代素描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探索的关系,基本功训练与艺术个性培养的关系,扩大办学规模后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等等,都是许多教育者思考的具体问题本文就写实性素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实践,展开一些相关的话题一、写实性素描的诠释常说的写实性素描,是相对于抽象性素描而言的。
它也应该包含写意或是表现性素描的成份及综合材料的运用所表达的写实特征的素描,而不只是全面因素的那种其实,写实性素描有着更加宽泛的含义,严格说来,从西方古典素描甚至是原始时代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风格的素描,从中国的古代线描、水墨到现当代的各种风格集合而成的素描作品,基本都属于写实性素描简洁地说,写实性素描即是人们可以看出或意想出画者所表达的东西是何物明确了这样的问题,对于素描教学中的各环节的把握,如课题的设置,训练的目的,训练的方法,素描材料的运用,造型语言的纯化与拓展,写实性的极端化处理,基本功与个性化处理等等,都给授课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例如,四川美院油画系的素描教学,在低年级中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从素描基础知识与技能入手,以专题和综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审美洞察力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到了大二下学期和大三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客观对象的同时,进一步锻炼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可以在美术类刊物、画集中有所了解,也可以在“全国美术院校大学生优秀作品展”中见出特色这种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训练形式,实际都围绕“写实”这一特点进行的,只是有的课题的“写实性”强调的不同罢了。
二、课题的切入与教学思路的实施课题的设置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精心思考、设计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一般是先画石膏几何体——再到石膏头像——再到难度大一点的石膏胸像——人物头像等等,这样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这种训练方法看起来很合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许多成功的画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可以肯定这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因为我们现行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新生在入学前大都经过一段强化似的素描训练,画过石膏像,人物头像等,有很多学生也学到了应付考试的很“套路”的办法,并且考试成功了,这种“套路”就是抓大形,抓大的结构,找明暗交界线,找体面关系等等,使许多学生的素描很油滑,很空洞入学之后如果再让他们画几何体,或石膏头像,他们依然按自己以往学的定势画,大多数学生画的空洞而概念,学生自己也提不起兴趣来另外,学生有了自己的套路,就渐渐缺乏了“观察”的能力,很难唤起“目光”的热情,看的热情低了,做的热情无论如何也就高不起来,画的效果就不好另外,按传统素描的教学课题设置,即从所谓的“易”到所谓的“难”,并不一定十分适合现在的学生,难与易的界定也有它的不科学性,也要因人而异从艺术的本质上说,画好一组几何形体与画好一尊《贝尔德躯干像》其难度没有多大的区别,就看师生怎样去看去理解这两组作业。
事实证明,一组几何体远远没有象画贝尔德躯干像那样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的“视觉兴奋”,有了这样的前提,学生作画的的状态和作业效果就会很好如果有人认为大一的新生一入学就画贝尔德躯干像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如果一个贝尔德躯干像画的不好,那么给他一组几何形体他也不一定画好,因为画画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关键看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能够投入进去在高等美院扩大办学规模之后, 学生的专业层次拉得更大了 有的学生学习绘画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和综合素养,有的学生则只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许多问题都要在入学之后解决,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所以,素描教学课题的设置在一个班里也不一定搞一刀切,应该有所不同,对基本功好的学生,课题设置的跨度要大一些,要让他们“吃饱”,对基本功稍差一些的学生设置的课题跨度要相对小一些,给他们一段时间去适应、提高,以便更快赶上基本功好的学生基于学生专业的实际情况,在 2003级新生的为期七周的素描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课题做了新的设计与调整按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上学期素描课头骨写生一周,石膏头像写生一周,石膏胸像写生三周,人物头像写生二周。
我做如下调整: 1、以头骨为主的素描静物写生三周; 2、可选择性大型石膏像素描写生二周 (“贝尔德躯干像” 、“布鲁达斯胸像” 、“浴女蹲像”、“夜”等);3、人物头像写生二周 在第一个课题写生训练中, 我选择了一些废旧的物体,和头骨摆放在一起,以一些不同材料、不同质感、不同形态的物体的组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表现不同物体的外部特征,既形态、质感、厚重的体感,物体的空间层次及构成关系学生面对这样一组静物,开始画时觉得不适应,怎样才能画得真实呢?学生渐渐的不只是砍大块,抓大形,而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最恰当的表现手法去感受、扑捉眼前的不同物体,这正是我所强调的即画出不同物体的真实确切的感觉我一直认为这种对于不同物体表象特征的描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会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的全面提高这是一个连锁的问题即如果观察的不仔细,便很难画出这组复杂静物的特征,而观察与表现的同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附图 1、2、3、为这次课程学生的素描静物作业)可选择性作业的设置是想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石膏像,以发挥他们最大的能动性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学生们在晚上也都到教室画画,(附图 4为这次课程学生作业,在川美油画系第十一届学生作品年展中,获优秀作品奖,附图 5、6、7、为这次课程的学生作业)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观察方法的修正与表现方法的重新认识观察方法是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重要一环,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素描因为观察方法直接导致素描的结果即面貌观摹西方古典大师素描作品,会发现他们的观察方法很直接,很直觉,不象我们的学生那样用大线砍来砍去的,名曰画结构,结构是有了,但很空洞,活生生的人物画成木头的造物结果,学生总是抓大形,去比较多个部分的关系,比来比去总是浮在上面,很难深入进去所以我总结“大师画表面,小家子画结构”大师们的素描“表面”包含了很“内在”的结构,我们学生的大多数素描不是缺少结构,就是关系画得很不得体,究其原因重要的方面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为了纠正学生最初学画的不科学的观察方法,我引导学生从局部去看去画,尽量画得真切,看得深入,局部做得深做得透 局部的观察方法会使学生放掉其它部分去把局部作的更有深度,而后再转移到画面的其它部分,目光对准某个局部去深入这样,看似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的画,实则画者的眼睛的余光也在照顾其它部分只不过我更强调学生将一幅画的几个局部画深画透,其余部分做相对放松的处理一组静物素描也是这样要求的,只是更强调学生能够画真静物的质感,这种视觉经验的集累对学生们的未来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要。
石膏像更强调对体感容量的刻划,人物更强调情态和性格总之,局部的深入观察会解决许多问题,会引导学生们走进素描里去,会起早贪晚的画,因为他们看到了他们做的深度,有了信心和充实感我一直强调学生观察事物要真切一点,画得抠一点、笨一点,但要做得深入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的观察目光就逐渐的比以前深刻多了这会自然的引导出表现方法问题既然我强调局部观察,那么刻画就会很容易从局部深入进去这有一个扭转的过程,因为学生开始学画以来都是“照顾全局”,摊子很大,这里画几笔,那里画几笔,还不停的将各部分的关系比较来比较去, 结果搞的很被动 其实画画总是从局部进行的, 即使心里总想着 “整体问题”,也还是从局部画起的所以我强调莫不如将局部做好,慢慢的去展开一组静物,一尊石膏像,一幅肖像我常跟学生们说造型艺术不是造准型的艺术,形可以画得不准,但要深入,要合情理,要有品味,要有独特的眼光和表达方法过去老师常说要“整体的看,整体的画”,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画画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即使做到这一点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所以我强调“整体在心中”,而不一定在画画的每个阶段四、素描教学的两极训练思路素描课指导教师要面对不同程度、不同审美、不同个性的学生,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尤其是在扩大办学规模之后,所以我提出“两极训练”思路,即严谨的单纯使用铅笔的造型训练与表现情感化的多种材料训练。
不可否认我们在素描教学中面临的不同的课题和单项训练,但面临的学生总是有着上面提到的两种绘画倾向,甚至有的学生在这个阶段很严谨去画素描,下一个阶段就开始放开了,研究起表现性的素描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在给大二学生上素描课之前,我仔细研究了课题: 1、可选择性作业——多种材料的静物素描训练和大卫石膏像写生 2、以人体为主的画面构成训练两个专题第一个专题很显然我们不能按照常见的那种瓶瓶罐罐和衬布的摆法,一是调动不起学生的热情,也不好发挥综合材料的特征于是我领学生在美院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