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价值观框架分析_研究媒介和价值观变迁的可能途径 (1).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18005775
  • 上传时间:2019-12-1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60.1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价值观框架分析 研究媒介和价值观变迁的可能途径 刘晓红孙五三 内容提要在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 价值观变迁及 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是一个观察和理解中国社会变 迁机制的切入点 本文首先讨论T价值观 、 社会 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 , 以及价值观变迁等基本概 念问题 , 以求为价值观变迁与媒介关系研究 , 建 立一个清晰稳定 的概念基础 在此基拙上 , 本文 借鉴以往关于框架和价值观框架的理论及经验研 究结果 , 提出了在中国特定 的媒介环境下 , 采用 价值观框架分析的方 法 , 来研究社会 、 文化价值 观变迁的可能研究路径 近3 0年 , 中国大陆传播学界 出现 了很多关 于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 媒介和社会观念变化的研 究 包括 , 媒介和婚恋观变迁 的研究(如潘忠 党 、 魏然 , 19 97) ; 媒介和文化价值观 、 社会价 值观(冯捷蕴 , 2004 ; 陈家华 、 程红 , 20 0 1 ;仰 和 , 2 0 00) , 媒介和现代化研究 , (王怡红 , 1990 ; 张学洪 , 1992 ; 陈崇山 、 孙五三 , 1997) , 媒介帝国主义及外来文化影响的研究(杨瑞明 , 1994 ; 李月莲 , 19 97 ; 姜飞 , 2002 ) , 关于典型 报道中的典型人物的价值观变迁的研究(李蕾 , 2004 ; 卢铮 , 20 05 ; 陈怀林 , 200 5 ) 。

      众多学者 对价值观的关注恰恰反映了美国学者桑德拉 鲍 尔 一 洛基奇(S an dr a J . Ball 一 R o ke aeh )和罗杰 斯(肠g e s , W . E . )曾经描述的现象 , “ 当人类 社会面临巨大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广泛深人的不确 定状况时 , 讨论就必然转向价值观 (1 9% , P . 277) 这些研究提供了大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媒 介和价值观变迁之间关系 的描述和讨论 我们在 研究转型期中国人的成就价值观变迁与媒介的关 系时注意到 , 虽然很多研究者作了大量的工作 , 提出了有价值的想法 , 但是 , 仍然存在一些需要 澄清的问题 首先 , 由于价值观这个概念本身 , 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 , 因此 本领域学者在研究媒介和价值观相关问题的时 候 , 一般都是直接采用某一定义 、 说法 , 对价值 观这个构念的确切含义并不追究 , 导致价值观在 研究中的所指 , 常常是不确定 、 不稳定 、 不统一 的;其次 , 关于什么是价值观变迁 , 这种变迁如 何发生 , 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经常是在不提供经 验证据的情况下 , 大而化之的讨论 , 而对 “ 媒 介和价值观变迁的关系 ” 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 经常是以相对简单的逻辑进行处理 。

      由以上原因 , 我们认为 , 对媒介和价值观变 迁的研究进行梳理 , 不仅对我们当下的研究有帮 助 , 也可以为其他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参 考资料 这篇综述文章就是我们对如何研究媒介 和价值观变迁问题的思考 价值观是多学科关注的领域 , 在一些学者的 归纳整理中 , 提到了哲学 、 经济学 、 伦理学 、 教 育学 、 人类学 、 社会学 、 社会心理学等对价值观 问题的研究 , 还没有包括新闻传播领域对价值观 的研究 ( 杨宜音 , 1998 ; 李德顺 , 1995 , P . 6 一 8) 在本文中 , 我们将首先探讨关于价值观和价 值观变迁的定义 , 以及在 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和 媒介的关系 , 然后讨论我们认为对研究媒介和价 值观变迁研究提供了可能路径 的价值观框架理 论 价值观概念[ l ] 价值观和许多其他社会科学概念一样 , 也在 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 4卷第4期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 一项在美国作的研究 , 调查 了被试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对价值观作出 的定义 , 发现被试对价值观的描述 , 与对其他类 似概念如目标 、 动机等的描述 , 有比较清晰的界 限 。

      (M alle , B . F . Robin s o n , sha v 也有学者提出 , 到底什么是价 值观 , 还没有清晰的答案 (Ro h a n , 200 0 , 转引 自 : Ma l l e B . F . 杨宜音 , 1998 ; Hof s tede , G . , 200 1:Br aithw a ite 杨中芳 , 2001 , p . 118 ; Br ait h waite , v . A . (Br a it h wait e ( 施瓦茨 , 19 87 ) 费孝通 定义为 : 团体的一套 “ 是 非 的标准 , 价值的观 念 , 限制了个人行为上的选择 ” , (20 0 6 , 「 1 94 8 」 , P . 115 ) 这些定义都强调价值观所具有 的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性 因此de s ir ab l e 一词的翻 译至少应该包含 “ 应该的 、 正当的 ” 的表述 在谈到价值观的 “ 值得的 ” 的意思的时候 , 偏 重个人选择性 然而正如克拉克洪所说 , “ 价值 观不只是一种优先选择 , 而是感到或考虑到这种 优先选择是正当的 一 合乎道德的 , 或合理的 , 或 有美 感的 , 通常考虑两或所有三个方面 。

      (1962 , 仁 195 1] , P . 396) 我们认为 , 对价值观这样一个概念 , 用一句 或一段话的定义 , 很难确切地表达其完整 内容 , 从另一方面说 , 当我们采用一段话表述的某一价 值观定义的时候 , 意味着我们接受提出此定义的 所有理论假设 因此 , 对于克拉克洪的定义 , 还 应该有以下说明 : 1 . 价值观是个体的一套观念体系 2 . 价值观是行为主体内化社会生活行为规 范的结果 指 : 当主体产生某种行动欲望时 , 会 以内在的标准去评价这种欲望是否应该 、 是否正 当 例如 , 一个人在半夜产生想放鞭炮听响的欲 望 , 但担心会被别人谴责 , 这是外在的行 为规 范;如果从自己内心感到这样做是不对的 , 则是 一种内在的行为标准 3 . 这套内化的社会生活行为规范 , 不只包 括 “ 什么是应该做的 ” , 也包括其他各种社会角 色的人应该如何做 , 例如 “ 一个妇女应该如何 , 一个男性应该如何 ” 等等 以及 , “ 一个和我具 有什么样的关系的人在什么情境下应该如何对待 我 ” , 等等 (租 u e khohn , C . K . , 196 2 , 〔 195一〕 , P . 4 16 ) 4 . 这套规范 , 也包括审美的评价标准 。

      5 . 这套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 体现在 : 用内在标准制约自然产生的欲望 , 使人 对各种需要包括生理需要 , 有了是非的判断 如 关于生死的问题 , 求生怕死是人的本能 , 但价值 观可以对生死形成是非的评价 , 如 “ 一不怕苦 , 二不怕死 ” , “ 好死不如赖活着 ” 代表了对生与 死的不同价值判断 把社会对人的某些要求 , 转变为自己内 在的需要 面对多种需要同时都要满足时 , 做出优 先顺序的选择 [ ’] 6 . 价值观是影响人 的行为选择和评价的最 核心因素 , 但 “ 影响 ” 不等于决定 , 还有其他 重要因素参与决定行为的发生 ; 同时 , 价值观也 不是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 (杨中芳 , 200 1 ) 克拉克洪对价值观定义的讨论 , 实际上是在 个体层面的讨论 在传播领域研究价值观问题 , 还必须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确定价值观 的涵义 文化价值观是指 , 共享同一文化的成员在社 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 , 它是 “ 在 成员 之间 , 共同拥有的 、 外在于个体的 , 存在于人与 人之间互动中的一套价值体系 ” ; “ 是一个文化 中所流传下来的一套 , 有关生活是为了什么及如 何可以生活得好的构想及信念 。

      这些构想及信 念 , 为文化成员们 , 在日常生活做人处世时 , 提 供了行动目标及为达到这些 目标 , 所可以选择的 行为途径 (杨中芳 , 20 01 , P . 307) 社会价值观这个词组则可以有多种理解 从 文献和逻辑来看 , 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四种意思 , 1 . 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社会观 , (杨宜音 , 1998 ; 杨中芳 , 200 1 , 第4章) 2 . 个人价值体系中个 价值观框架分析 体间或个体与社会 间关系 的部分 , (杨宜音 , 1 99 8 ; 杨中芳 , 2 00 1 , 第4章) 3 . 一个社会中 , 大多数人所 具有的价值观 , (In g le h a r t , R .F . , Ba s an ez , M . 另一种把现代化 看作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 , 是一个地区的传统受 到一些 “ 新元素 ” 的影响 , 做了某种程度的改 变 , 而新的状态是未知的 , 是需要实证研究解决 的问题 后一种观点近年来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 地位 实际上 , 任何一个在以往系统中不曾出现 的价值观元素 , 都可以称为新元素 , 这些元素不 一定与 “ 现代 ” 的标签相匹配 。

      另外 , “ 新元 素 ” 也不仅指一种新 的价值观念 , 人们生存其 中的社会环境 、 结构的变化 , 对于原有的价值观 来说也是新元素 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及相应 的 争论和讨论 , 对研究任何方向的价值观变迁都有 重要启发 针对上面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变迁思路 , 在媒 介内容中观察价值观变迁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 路径 针对第一种思路 , 常见的做法是首先确定 变迁的目的地—现代性价值观指标 , 然后通过 内容分析(对受众是通过问卷调查) , 观察是否 出现了与指标相符的种类以及相符的程度 在第 二种研究思路中 , 变迁前后 的状态都不是预设 的 , 而是需要通过研究发现的 这也是我们目前 的研究取向 框架分析是当前应用较多的研究价 值观变迁的重要理论 框架分析通过研究人们如 何诊释社会事件 , 建构社会现实 , 发现人们在特 定社会情境中的价值选择 框架分析最主要方法 是话语分析 ( 潘忠党 , 2006 ) 媒介和价值观框架 在当代社会中 , 媒介采集 、 创造 、 处理和发 布信息的能力使它成为个体 、 社区 、 组织 、 社会 运动以及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源 , 成为人们理 解和解释过去 、 现在和未来 , 并在公民和政府 、 消费者和制造商 , 居民和社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 重要的信息系统 。

      (Ba l l 一 R ok e a ch , 1哪 , P P .切 , 2 8 2 )在这个意义上 , 任何个人 、 社区 , 甚至国 家的信息系统都无法与之相比 在快速的社会变 迁导致了广泛而深刻的结构性不确定性 ( s t r t l c - tur mbigu ou, o n ditio n )的当下 , 媒介系统的信 息作用使它成为个人 、 人力网络 、 社区 、 机构 、 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核心 (Ba l l 一 Ro ke a ch , 1996) 媒介框架是近年来研究媒介如何裁选和诊释 社会事件 , 进而揭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建构 意义的重要理论 (潘忠党 , 2006 ) 框架理论源 自人类学家贝特森( Bate s o n , G . )( 1972 , 转引 自 , 减国仁 , 1999 , P . 27 ) , 他认为 , 框架代表 了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 , 认知心 理学将之解释为人们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 模 , 用来作为了解 、 指认 , 以及界定形式经验的 基础 (减国仁 , 1 999 ) 框架在特定行动场景下 意义自明 , 使原本混沌 的情 景变得具有某种意 义 。

      (戈夫曼 , 转引自潘忠党 , 2006 ) 构成媒介 框架的是体现在 “ 常规 ” 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