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权力与世界历史——兼评埃里克·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pdf
12页文化、 权力与世界历史— — — 兼评埃里克· 沃尔夫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张旭鹏【提要】 本文以埃里克· 沃尔夫的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为切入点,探讨了世界历史 研究中的文化、 权力等问题文章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首先批评了将文化理解为固定 的、 单一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指出只有将文化视为开放和互动的系统,才能真正 认识世界历史中复杂的联系同时,文章也分析了世界历史编纂中 “欧洲中心主义” 背后所体现的知识与权力的纠结,以及欧洲是怎样运用它在知识上的这一权力去书写以自我为中 心的世界历史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世界历史研究应注意地区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的 结合,既要看到全球性力量所带来的巨变,也要关注各种地区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 用唯如此,才能理解世界历史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联系,而不会将之看成是 “欧洲中心” 的 力量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关键词】 文化 权力 世界历史当今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摒弃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建立一种科学理解整 个世界的历史观,以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具体到中国的世 界历史研究,则需要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独立地对世界历史进行认识和思考。
本文在评价沃尔夫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一书的基础上,探讨了世界历史研究中的文化、 权 力等问题,以期揭示世界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和国家之间高度互动的横向联系,而不是将之 看成 “欧洲中心” 的力量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一、 埃里克· 沃尔夫的生平与学术埃里克· 沃尔夫1923年2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1938年,为了 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年少的沃尔夫被家人送往英国求学1940年,英国开始拘捕来 自敌对国家的外国人,沃尔夫只得前往美国同一年,沃尔夫进入纽约王后学院学习二战 期间,沃尔夫在军队服役三年,战争结束后又重返学校,于1946年获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随后沃尔夫又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人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①哥伦比亚大学当时是美国人类学研究的重镇,弗朗兹· 博厄斯曾任执掌人类学系多年,这里还汇聚着拉尔夫· 林顿、 露丝· 本尼迪克特等知名学者当沃尔夫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时,博厄斯已经去世,他所开创的人类学研究风格,即所谓的 “历史特殊论” — — — 反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和寻求人类普遍进化的法则,主张研究特殊地区的特殊历史,强调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等,已不再盛行。
时任系主任的是以提出文化生态学(Cultu2ral Ecology)而著称的朱利安· 斯图尔德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的发展与其所属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具体的环境塑造了特定的文化特征不过,斯图尔德并不是环境决定论者在他看来,环境与文化是互为因果、 相互作用的,它们构成了辨证的能动关系相似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造就不一样的文化形貌,而不同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产生类似的文化形态,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世界各地文化类型的多样性、 丰富性和复杂性②博厄斯和斯图尔德的思想对沃尔夫都有着深刻影响沃尔夫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期间,该校的政治风向是向左转的,马克思的理论在学生中影响巨大,沃尔夫也从中获益良多这些政治上的理念在他后来的学术著作中都有所反映,我们可以从他毕生关注的权力、 政治、 农民、 殖民主义等主题中清楚地看到像当时许多左派学者一样,沃尔夫学术研究的起点是从拉丁美洲开始的在完成了关于波多黎各农民的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后(1951年) ,沃尔夫前往墨西哥进行实地研究他系统考察了墨西哥前西班牙时代到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历史,试图从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找到墨西哥民族性形成的原因这一成果后来以 《颤动大地之子》 为名出版③沃尔夫的研究从一开始便体现出一名人类学学者并不多见的历史视野,他擅长将人类学家偏好的微观分析与宏观的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从具体的历史研究中去印证人类学的某些理论或结论。
1969年出版的 《20世纪的农民战争》 是沃尔夫的一部力作,在这部极具全球视野的著作中,沃尔夫对墨西哥、 俄国、 中国、 越南、 阿尔及利亚和古巴六个国家的农民战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总结出农民战争特别是胜利了的农民战争发生、 发展的一般规律:11 推动农民战争的中坚力量往往是农民中的中间阶级;21 最具反抗倾向的农民总是处于国家有效的政治和经济掌控之外,他们既有较多的政治自由,也更愿意维护他们的传统文化;31 农民运动只是一个地方性事件,它发展成民族解放战争还需要外在力量的领导,但后者实施工业化的措施却要终结农民的生活方式,这就使得农民既有可能成为革命的受益者也有可能成为革命的受害者④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沃尔夫的研究,他的一个贡献就在于为人类学引入了历史的分析26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①②③④Eric R. Wolf ,Peasant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 1969 , pp. 292—294.Eric R. Wolf ,Sons of the Shaking Earth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59.参见Julian H. Steward ,Theory of Cultural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Urbana : University ofIllinois Press , 1955。
本节对埃里克· 沃尔夫生平的介绍主要参考了以下两篇文章:Ashraf Ghani , Eric Wolf ,“A Conversation with EricWolf”,A merican Ethnologist, Vol. 14 , No. 2 (May , 1987) , pp. 346—366 ; Jonathan Friedman ,“An Interview with Er2ic Wolf”,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28 , No. 1 (Feb. , 1987) , pp. 107—118虽然任何一部人类学著作都必然涉及历史内容,但是,人类学家更多地是把历史资料 当作当前民族志的背景,而不是当作人类学分析不可或缺的部分换句话说,人类学家对 “空间”(相对单一静止的社会)的兴趣要高过对 “时间”(历史变迁)等问题的关注纵然某些 人类学家能够深入历史背景之中,但他们也不是就具体的历史问题来展开他们的论述,而是 将历史作为探讨文化演变的有效结构这种只是将过去机械地应用于现在的方法并不能让那些更具历史感的人类学家满意以主张弥合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分歧而著称的萨林斯就 一再强调,历史维度的引入对分析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十分重要。
他认为,文化是在行 动中 “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 的,或者可以说,“文化秩序的象征性关系,乃是一种历史 事物” ①吉尔茨则进一步指出:“人类学家不应当只对过去感兴趣,还应当对历史学家赋予 过去以现代含义的方式感兴趣” ②对沃尔夫来说,历史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对于重新认识人类学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避免因专注于封闭社会和田野调查而产生的简单化倾向在196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沃尔夫就呼吁人类学家应当去书写一部系统的世界历史(a sys2tematic history of the world)③这里所谓的系统的世界历史,是指涵盖多重视角的、 能够最大 限度地反映多种世界图景的全球互动的历史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沃尔夫在70年代便开始着手构思写作一部人类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可能性,力求证明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乃是 一部多样复杂且高度互动的族群关系史沃尔夫坚信,近代任何社会或文化绝无独自发展 而不与其他族群交融的可能,着眼于单一民族或国家的个案研究,无法掌握人类社会问题的 真相这一思想最终结晶为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一书④除了上述著作外,沃尔夫尚有多种专著与合著问世,并有大量论文及评论散见于各种重要刊物。
1999年3月6日,在出版了最后一部书稿 《展望权力:统治与危机的意识形态》⑤后不久,沃尔夫与世长辞作为一位人类学家,沃尔夫以其特有的历史视野和历史分析方法在 推动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交汇中成绩斐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夫对欧洲与非欧洲社会 之间关系所作的全球性历史分析,以及他对非欧洲社会在参与和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所处 地位的肯定,都为我们客观全面地理解世界史、 乃至全球史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二、 再思文化在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一书前言中,沃尔夫劝诫学者们应回到以博厄斯、 克鲁伯等人为 代表的旧式人类学曾经有过的洞见上,即努力发展一种全球文化史,以此表明人类是在相互联系36文化、 权力与世界历史①②③④⑤Eric R. Wolf ,Envisioning Power. Ideologies of Dominance and Crisi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2nia Press , 1999.Eric R.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2.Eric R. Wolf ,“American Anthropologists and American Society”, in Dell Hymes , ed. ,Reinventing Anthropology ,NewYork: Random House , 1969 , pp. 251—263.Clifford Geertz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21 , No. 2 (Winter , 1990) , p. 333.马歇尔· 萨林斯:《历史之岛》,蓝达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而不是孤立中建构他们各自的文化的(前言第1页)①这就要求学者在研究特殊社会文化的同时,必须摆脱单一文化或民族的局限,将之放在文化交往的背景下或全球框架内加以考察然而,以往的人类学家在看待不同的文化时,总是从价值优劣的角度对之进行评判,得出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进步的论断爱德华· 泰勒就认为,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从同一起点、 沿同一途径单线进化而来,现代欧洲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体现了进化的最高水平他宣称:“文化实际上存在于不同发展等级的人群中,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选取特定的例子来作比较和评价欧洲和美洲(指北美 — — — 引者)的高度文化的世界,就当这样做,把自己的民族放在社会序列的一端,而把蒙昧部落放在另一端,并按文化程度把其余的人群分配在这一范围内 ”②博厄斯等人与之不同,他们认为各种文化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因环境条件和传统功用的相异而无法比较,没有所谓普遍的、 绝对的文化价值标准,一切文化的价值在全球文化场域中都是相对和相等的,不能把某一文化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另一不同的文化上博厄斯指出:“对普遍化社会形态的科学研究要求调查者从建立于自身文化之上的种种标准中解脱出来只有在每种文化自身的基础上深入每种文化,深入每个民族的思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入我们总的客观研究的范围,客观的、 严格科学的研究才有可能。
”③今天看来,正是这种对文化价值相对性的理解才促成了现代人类学中文化概念的产生,并由此引导出以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将文化视为复数的结论复数的文化概念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与源自18世纪欧洲思想的单数文化概念截然不同在后一种观念中,文化被认为是固定的、 单一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它的出现与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