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运作机制的新思考.docx
9页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运作机制的新思考 周洵瑛Summary:隐喻的构建和解读都离不开人这一认知主体本文在深入理解隐喻主体自洽原则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隐喻抽象、具体隐喻具体、抽象隐喻具体、抽象隐喻抽象等四种隐喻的存在方式,认为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的运作机制应在原有“连接、冲洗、合流”三个流程的基础上,加入施喻者“核定”这一重要流程同时,初步分析了这一流程一直未受重视的原因Keys:核定机制 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 意象图式一、引言西方隐喻研究经历了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几个重大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是隐喻研究向前推进的里程碑比较论”较“替代论”的发展在于它承认隐喻不是一种单纯的比较,而且牵涉到施喻者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互动论”突显了隐喻中始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并已经认识到了隐喻的认知价值(蓝纯,2003:12)以Lakoff、Johnson、Turner为代表的“映射论”研究者强调经验在隐喻中的重要作用,它较“互动论”的发展在于不仅承认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还承认二者的对应,隐喻是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的结果概念合成理论是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并发展的,它借用了心理学中心理空间这个概念,并将始源域和目标域都看作是“合成空间”,同时引入“类指空间”作为互动的输入,从而独创性地将隐喻研究引向了动态研究的过程。
国内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将其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的时间还很短暂,但也涌现出一批对西方隐喻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专家关于隐喻的运作机制和隐喻为什么可能存在是引起学者广泛探讨的话题徐盛桓(2008:1)认为“隐喻的发生是依靠隐喻在内涵和外延有传承的关系”,始源域被提取某一特性形成新类,而始源域和目标域都传承了所在属种的特征并建立归结为一类,从而隐喻有了可能而王文斌(2007:6)的观点是“隐喻关涉到主体间性问题,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施喻者角度而言,还是从受喻者角度而言,隐喻的构建和解读都离不开人这一认知主体本文在深入理解隐喻主体自洽原则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隐喻抽象、具体隐喻具体、抽象隐喻具体、抽象隐喻抽象等四种隐喻的存在方式,认为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的运作机制应在原有“连接、冲洗、合流”三个流程的基础上,加入施喻者“核定”这一重要流程同时,初步分析了这一流程一直未受重视的原因二、隐喻中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理论概述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已为学者普遍承认,但很多学者对此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受喻者这一认知主体,而王文斌(2007:3)则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并且认为这比受喻者对隐喻及其意义的生成和理解更为重要,并提出了主体自洽原则,认为“施喻者的隐喻及其意义的构建和受喻者对隐喻及其意义的解读均会受到主体自洽原则的导引和制约,会涉及到由连接、冲洗和合流这三个主要运作机制组成的认知流程”(王文斌,2007:5)。
本文将就施喻者的主体自洽原则进行讨论王文斌(2007:133)将该原则定义为:施喻者为表达自己对B的认识或思考,依凭自己的联系性思维习惯并通过自己的世界知识、对社会常规的把握、人生经验、记忆以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而找寻A,并将B和A连接在一起连接的成功与否,仰仗于冲沙拣金般的冲洗在冲洗过程中,若施喻者经过自我协商和自我核定,最后自我允准A和B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共享的特征或特性,那么连接就宣告成功,并导致A和B的合流,隐喻由此而产生,否则,连接就宣告失败,A和B也因此而不能合流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三个主要的认知运作机制,即连接机制、冲洗机制与合流机制连接机制是指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涉及到至少两个空间的连接冲洗机制指施喻者认定两个空间在外在或内在某方面或某一点是否存在共同特征或特性的过程合流机制是指隐喻中的两个空间经过连接和冲洗,如果存在共性,则宣告连接成功,也就是隐喻存在;如果不存在共性,则宣告失败三、对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的疑问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的“连接、冲洗与合流”三个认知机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研究隐喻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无论是用在具体隐喻抽象,还是具体隐喻具体、抽象隐喻具体、抽象隐喻抽象。
1)爱是冬天一把柴《是你给我爱》歌词)例(1)是典型的用具体隐喻抽象按照主体自洽原则,爱是B,柴是A,施喻者根据本人实际情况找寻到了A(柴),即完成连接过程此后,A(柴)所具有的能燃烧、有温暖这一特征与B(爱)的特征相符合在施喻者头脑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即冲洗过程,他可能筛选掉了冰、水等不符合B特征的内容这样,爱与柴形成合流,隐喻构建完成2)新月是只香蕉,满月是块大饼束定芳,2000:98)例(2)是用具体隐喻具体仅以前半句为例,按照主体自洽原则,新月是B,香蕉是A,施喻者根据自身认知情况找寻到了A(香蕉),即完成连接过程此后,A(香蕉)所具有的形状弯、颜色黄这一特征与B(新月)的特征相符合在施喻者头脑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即冲洗过程,他可能筛选掉了大饼、苹果等等不符合B特征的内容这样,香蕉与新月形成合流,隐喻构建完成3)海边小木屋,狗拉着爱情回了家《席幕蓉散文珍品集》)例(3)的情况较例(1)和例(2)少见,也不那么容易理解,是以抽象隐喻具体如果我们站在受喻者的角度,我们想到的能够使人用“爱情”来设喻的可能会是一对恋人或一对新婚夫妇事实上,考察原文,“爱情”用来比喻一对年轻夫妇那么施喻者的主体自洽原则是这样开展工作的。
年轻夫妇是B,爱情是A,施喻者根据自身认知情况找寻到了A(爱情),即完成连接过程此后,A(爱情)所具有的甜蜜、美好这一特征与A(年轻夫妇)当时所处的特征相符合在施喻者头脑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即冲洗过程,他可能筛选掉了其他不符合B特征的内容这样,年轻夫妇与爱情形成合流,隐喻构建完成这一过程看似天衣无缝,但仔细推敲,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其一,“爱情”作为一个在认知主体中存在的意向图式,每一个认知主体对其都有不同的认识感情经历一帆风顺或处于顺境中的人会认为是美好的、幸福的,而刚刚接受过感情挫折的人,可能就会憎恶、反感甚至讨厌爱情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胡壮麟,2001:3),施喻者是如何来判断受喻者和他会有同样的认知背景,从而理解他的这个隐喻的呢?其二,年轻夫妇会有很多的特质,是什么驱使施喻者用了爱情来隐喻他们,而不用其他的类似幸福、快乐、悲伤这些抽象的词语来形容这似乎是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中连接、冲洗与合流三个认知机制目前所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来看抽象隐喻抽象的情况4)你是猪啊!例(4)从表面上看是以具体隐喻具体,但稍微做些思考就会发现,从根本意义上而言,这是两个都为抽象成分的隐喻,即抽象隐喻抽象。
从外观上,“你”和“猪”的相似之处最多在于从身材角度而言,其他则很难再列举出来,“你”是两腿直立行走的人,而“猪”是四条腿的动物但从抽象角度而言,“你”和“猪”则可能存在相似性根据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此例中,“你”是B,“猪”是A,施喻者根据自身认知情况找寻到了A(猪),即完成连接过程此后,A(猪)所具有的特征与B(你)的特征相符合在施喻者头脑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即冲洗过程,认为B与A相符合,形成合流,隐喻构建完成我们不禁要问,“你”和“猪”到底有什么特征是相符合的?这里,我们给出以下几个假设a.你是猪啊,都日上三竿了!b.你是猪啊,寝室搞得这么脏!c.你是猪啊,衣服堆了那么久了还没洗!d.买那么贵的东西送给我,你是猪啊!(同时作收到礼物时的惊喜状)a、b、c、d都是在施喻者设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每一个认知主体对某一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都会存在着意象图式,“长期保留在记忆中,并可在心理空间上进行转换、变形等操作,以便进行思考、推理和表达”(赵艳芳,2001:131),而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意象图式“往往是动态的,具有不定性”(王文斌,2009:6)我们认为,施喻者设喻过程中会提取目标域的哪个抽象特征是由其在施喻者脑海中的意象图式决定的,如例(4)中对于“你”的认识是由很多特征所组成的。
a中,关于“你是懒的”作为意象图式中的一部分已经存在随时等待调遣我们还认为,决定施喻者设喻过程中目标域的某个抽象特征的选择还与现实的语境有关系a中,如果没有当时“你”睡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的状况,施喻者是不会想到要表达“你”懒这个特征,这个隐喻也就不会存在同理可得,b、c、d中,施喻者关于“你”或“脏、或懒”、或“可爱”这些特征作为“你”的意象图式已经存在于施喻者脑海中,而同时,当时现场的语言环境帮助施喻者从众多的特征中提取了目标域,即“你”的某一特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施喻者在进行隐喻的构建过程中,通过主体自洽原则在完成连接机制、冲洗机制与合流机制之前以及过程中,应该还存在着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制——核定机制或聚焦机制(下文通称核定机制),即施喻者根据目标域在脑海中的意象图式和语言环境先对目标域进行审核,确定其所要设喻的特征在冲洗过程中,对始源域进行审核,确定其与目标域匹配的特征核定的基础有二,其一是目标域和始源域在脑海中的意象图式,其二是现实的语言环境在主体自洽原则中补充核定机制就可以解决我们在分析例(3)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施喻者当时设喻的语言环境是看到海边的小木屋旁,从远处跑来一只狗,后面的橇上或车上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妇,而这对年轻夫妇应该是呈幸福、甜蜜的状态,这种特征不会让施喻者将始源喻设定为与悲伤等有关的内容。
根据施喻者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知识,对于“爱情”这个抽象的词存在着不同的意向图式因此,他可以调动相关的特征,建立起“爱情”与“一对年轻夫妇”的连接,继而完成冲洗和合流的过程而施喻者通过对语境的判断所设定的目标域和始源域的特征确定了受喻者能够理解他的隐喻核定机制能够解决抽象隐喻具体、抽象隐喻抽象的问题,对于具体隐喻抽象、具体隐喻具体也同样适用因为,其原理就在于对于目标域和始源域的分析确定以及对于现实语言环境的充分分析四、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中的核定机制未受重视的原因分析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中,学者也并不是没有提到过与核定机制相类似的内容王文斌(2007:161)就提到过“连接也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有其自己的连接依据他将这个依据称作“焦点的选择”Fauconnier&Turner(2002:41)也都提到,跨空间的映射只是部分的映射但是以前的研究大多没有将施喻者确定焦点的过程作为自洽原则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考虑;而且聚焦点的选择也仅停留在对目标域上,对始源域这一方面未作讨论我们初步认为,学界未对核定机制引起重视的原因可能在于:人们现在对于隐喻展开的研究往往是对已经产生的比喻进行分析,就如我们在上文分析这四个句子一样,从已经生成的比喻来探讨它们的目标域和始源域以及如何映射等等。
但是这些现成的材料容易引导我们从一个受喻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隐喻如果我们可以采取逆推的方法真正从施喻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隐喻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在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中引入核定机制这个概念便是尝试的开始五、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的新归纳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认为,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可以归纳为:施喻者为表达自己对B的认识或思考,根据B的意象图式和现实的语言环境,审核确定B所要设喻的特征根据B的这一特征找寻A,并将B和A连接在一起连接的成功与否,仰仗于冲沙拣金般的冲洗在冲洗过程中,施喻者要对A的特征进行审核,确定其与B匹配的特征通过这种自我协商和自我核定,最后自我允准A和B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共享的特征或特性,那么连接就宣告成功,并导致A和B的合流,隐喻由此而产生,否则,连接就宣告失败,A和B也因此而不能合流六、结语本文在充分肯定隐喻主体自洽原则理论的同时,对于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