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doc
5页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编写:章启军一、明确目标:课标引领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二、立足基础:考点详解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两者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 ,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 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 ,也包括政治思想、 、道德、科学、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两者的关系(1)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 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 社会存在,有时又会 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特别提示】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性质是不同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重难点突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例1.任何一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都根源于其生产方式,而文化传统一旦定型,其文化的特征和性质就具有延续性,这说明( )A.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于人们的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 什么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重要性?(1)生产方式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2)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 表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在生产方式中, 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的规律3. 表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1)两者的含义经济基础指: 上层建筑是指: 2)两者的关系①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 结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4.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基本矛盾及普遍规律? 的矛盾, 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 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考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 、 的矛盾运动中,在 中实现的。
①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 重难点突破】(1)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通过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因为阶级社会这一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的例2.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是( )A.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B.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D.事物都是变化和发展的寻觅社会的真谛三、运筹帷幄:网络构建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反作用决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决定通 过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发展规律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实 践 阶级社会反作用前进的、上升的不断 解决实现途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过程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社会四、提高能力:典例分析2006年7月20日光明网载文指出,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五、质疑反思:你的疑惑六、深化巩固:追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冷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安宁和发展,期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但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多次公开阻挠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这就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反映了( )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D.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 A.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3.2006年7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时提出:“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但建设和谐世界绝不是一两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B.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实现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胡锦涛于2006年6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A.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B.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C.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D.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发展5.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简答题6.某市有一尊雷锋塑像,每年3月5日,当地驻军和中小学生都来这里举行纪念活动前些日子,某公司要在这儿修建一个加油站,而要拆了这座像,对于此事,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建加油站便民利民,只要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自然就会提高,加油站可以拆;另一种观点认为,雷锋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只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经济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加油站不能拆请运用历史观有关原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述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认为加油站可以拆的观点看到了这一点,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离不开社会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题中观点又有不合理的一面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雷锋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作用不可估量,所以拆像建站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