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对民用建筑的影响分析.doc
23页...wd...第九组组员:陈耀铭、黄伟鹏、江信贤地震与民用建筑一、 民用建筑在地震中的震害特点(一) 砌体构造房屋的震害及分析1〕震害现象〔1〕墙角的破坏:房屋的四角墙面上开裂以至于局部倒塌的现象〔2〕楼梯间的破坏:楼梯间两侧承重墙出现严重的斜裂缝〔3〕内外墙连接的破坏:内外墙连接处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拉脱造成纵墙外闪倒塌,房屋丧失整体性4) 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构造的破坏:地震时,平面突出部位出现局部破坏现象相邻部位的刚度差异较大时尤为严重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烟囱、女儿墙等附属构造,由于地震“鞭鞘效应〞的影响,一般较下部主体构造破坏严重,而且突出局部面积和房屋面积相差越大,震害越严重,如以下列图5) 墙体的破坏:墙体出现水平裂缝、斜裂缝、X形裂缝,严重的那么出现歪斜以致倒塌现象,图所示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首先出现斜裂缝,如果墙体高宽比接近1,那么墙体出现X形穿插裂缝;如果墙体的高宽比较小,那么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水平裂缝6) 其他部位常见破坏:由于楼盖缺乏足够的拉结或施工中楼板搁置长度过小,会造成楼板坠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放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分析:历次大地震,如1963年前南斯拉夫地震,1972年美国费尔南多斯地震,1976年罗马利亚地震,1975年营口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都证明底部框架砌体构造房屋震害是相当严重的 在地震作用下,底部框架—抗震墙构造房屋的底层承受着上不砖房倾覆力矩的作用,其外侧柱会出现受拉的状况;底层为内框架时,外侧的砖壁柱那么会因砖柱受拉承载力低而开裂,甚至严重破坏;底层为半框架时会出现底层横墙开裂,而后由于内力重分布,加重了层半框架的破坏;底层商店住宅,由于需要大空间,横墙较少,因底层的抗震能力弱形成特别的薄弱楼层,造成破坏特别严重〔二〕钢构造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1〕 钢构造的震害主要有节点连接的破坏、构件的破坏以及构造的整体倒塌三种形式2〕分析:历次地震说明,在同等场地、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条件下,钢构造房屋的震害要较钢筋混凝土构造房屋的震害小得多以1985年9月墨西哥城大地震〔里氏8.1级〕的震害为例,其中倒塌和严重破坏的钢构造房屋为12栋,而钢筋混凝土房屋却有127栋1、节点连接的破坏〔1〕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破坏由于节点集中力、构造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极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节点破坏时发生最多的一种破坏形式。
1994年美国诺斯里奇〔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均造成了很多梁柱刚性节点的破坏2008年汶川地震也造成钢构造网架节点破坏诺斯里奇地震时,H形截面的梁柱节点的典型破坏形式由图中可见,大多数节点破坏发生在梁端下翼缘处的柱中,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楼板与钢梁共同作用,使下翼缘应力增大,而下翼缘与柱的连接焊缝又存在较多缺陷造成的阪神地震中带有外伸横隔板的箱形柱与H型钢梁刚性节点的破坏形式此外,连接裂缝主要向梁的一侧扩展,这主要和采用外伸的横隔板构造有关〔2〕支撑连接的破坏在屡次地震中都出现过支撑与节点板连接的破坏或支撑与柱的连接的破坏1980年在日本的宫城县-大木地震中,一栋两层的框架-支撑构造〔两层仓库〕,由于支撑节点的断裂,使仓库的第一层完全倒塌采用螺栓连接的支撑破坏形式包括支撑截面削弱处的断裂、节点板端部剪切滑移破坏、以及支撑杆件螺孔间剪切滑移破坏支撑是框架-支撑构造中最主要的抗侧力局部,一旦地震发生,它将首当其冲承受水平地震作用,如果某层的支撑发生破坏,将使该层成为薄弱楼层,造成严重后果2、构件的破坏①支撑杆件的整体失稳、局部失稳和断裂破坏在框架-支撑构造中,这种破坏形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支撑杆件可近似看成两端简支轴心受力构件,在风荷载和多遇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只要设计得当,一般不会失去整体稳定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中心支撑构件会受大巨大的往复拉压作用,一般都会发生整体失稳现象,并进入塑性屈服状态,耗散能量但随着拉压循环次数的增多,承载力会发生退化现象当支撑构件的组成板件宽厚比较大时,往往伴随着整体失稳出现板件的局部失稳现象,进而引发低周疲劳和断裂破坏,这在以往的震害中并不少见试验研究说明,要防止板件在往复塑性应变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进而引发低周疲劳破坏,必须对支撑板件的宽厚比进展限制,且应比塑性设计的还要严格②钢柱脆性断裂在1995年阪神地震中,位于芦屋市海滨城高层住宅小区的21栋巨型钢框架构造的住宅楼中,共有57根钢柱发生了断裂,所有箱形截面柱的断裂均发生在14层以下的楼层里,且均为脆性受拉断裂,断口呈水平状3、构造的倒塌破坏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中,墨西哥市的Pino Suarez 综合大楼的三个22层的钢构造塔楼之一倒塌,其余二栋也发生了严重破坏,其中一栋已接近倒塌这三栋塔楼的构造体系均为框架-支撑构造,细部构造也一样,分析说明,塔楼发生倒塌和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纵横向垂直支撑偏位设置,导致刚度中心和质量重心相距太大,在地震中产生了较大的扭转效应,致使钢柱的作用力大于其承载力,引发了三栋完全一样的塔楼的严重破坏或倒塌。
由此可见,规那么对称的构造体系对抗震将十分有利1995年阪神地震中,也有钢构造房屋倒塌,倒塌的房屋大多是1971年以前建造的,当时日本钢构造设计标准尚未修订,抗震设计水平还不高在同一地震中,按新标准设计建造的钢构造房屋的倒塌数要少得多,说明震害的严重与否,和构造的抗震设计水平有很大关系二、 建筑构造减隔震及构造控制技术的现状一〕、传统的抗震方法 1、概念设计的一些原那么1〕总体屈服机制例如强柱弱梁2〕刚度与延性均衡砌体构造中为提高延性设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较弱的框架3〕强度均匀构造在平面和立面上的承载力均匀4〕多道抗震防线5〕强节点设计6〕避开场地卓越周期区2、在此根基上作构造地震反响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有:①地震荷载法;②振型分解法;③动力时程分析法现在还开展了push-over法、能力谱等方法抗震设防目标也从单一的、基于生命安全的性态标准开展到基于各种性态,强调“个性〞设计的设计理念3、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缺乏 传统抗震构造主要利用主体构造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能和滞回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这使得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变得特别重要,而一旦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构造的抗震性能,产生严重破坏,由于破坏部位位于主要构造构件,其修复是很难进展的。
由于传统抗震构造是以防止构造倒塌为目标,其抗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构造〔构件〕的延性,以往的许多研究也注重于提高构造〔构件〕的延性方面,却忽略了对构造损伤程度的控制4、传统的抗震方法在提高构造性能方面有较多困难 传统抗震构造的耗能能力主要依赖于主体构造的延性既要求主体构造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很难实现1〕框架构造 许多研究者推荐强柱弱梁体系作为最适宜的抗震框架体系该体系可将地震输入能量分散在构造的许多部位耗散掉,甚至可以控制塑性铰出现的顺序与部位,延性对于使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中保存下来固然很重要,但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区在中等程度的地震中也会产生,延性也同时应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后期修复费用也很高2〕剪力墙构造 剪力墙构造体系具有抗侧刚度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小,其总的水平地震作用也大等特点,常见的震害一般来说为墙面的斜向裂缝或是底部楼层的水平施工缝发生水平错动,当底部屈服后,剪力墙的抗侧作用就很小,且剪力墙的耗能也 基本集中与底部塑性铰区域,上部墙体对抵御强震无显著作用而且剪力墙要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因此底部的破坏也十分难修复3〕框架-剪力墙构造 从抗震概念设计来说,框架-剪力墙构造具有了多道抗震防线。
有框架和墙体组成的抗震构造中,框架的刚度小,承担的地震作用力小,而弹性极限变形值和延性却较小整个构造在地震作用下,墙体很快超过自身的较小弹性极限变形,出现裂缝,水平承载力下降,此时框架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抗力;墙体开裂后,框架承担的地震力增大,同时由于构造刚度的变化,地震作用效应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剪力墙还是框架,都是主体构造的一局部,损伤坏后的修复工作都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花费也不小二〕、减振、隔震和振动控制的现状 鉴于上述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与缺乏,并在全部了解地震引起构造震动的全过程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构造上,从而引起构造的震动反响通过在不同阶段采取震动方法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抗震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四点: ①震源→消震 消震是通过减弱震源震动强度到达减小构造震动的方法,由于地震源难以确定,且其规模宏大,目前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措施将震源强度减弱到预定的水平 ②传播途径→隔震 隔震是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与构造隔开,其作用是减弱和改变地震动时构造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以此到达减少构造震动的目的隔震方法主要有基底隔震和悬挂隔震两种 ③构造→被动减震 被动减震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构造吸收和消耗地震传递给主构造的能量,到达减小构造震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有耗能减震,冲击减震和吸震减震 ④反响→主动减震 主动减震是根据构造的地震反响,通过地震系统地执行机,主动给构造施加控制力,到达减小构造震动的目的 构造隔震、减震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场于60年代,70年代以来开展速度很快这种积极的构造抗震方法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有以下优点:①能大大减小构造所收得的地震作用,从而可减低构造造价,提高构造抗争的可靠度此外,隔震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传到构造上的最大地震力,从而抑制了设计构造构件时难以准确确定载荷的困难②能大大减小构造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构造构件不受地震破坏,从而减少震后维修费用,对于典型的现代化建筑,非构造构件〔如玻璃幕墙,饰面,公用设施等〕的造价甚至占整个房屋总造价的80%以上③隔震、减震装置即使震后产生较大的永久变形或损坏,其复位、更换、维修构造构件方便、经济④用于高技术精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的构造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一〕、隔震1、基地隔震1)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 用于隔震装置的橡胶垫块,可用天然橡胶,也可用人工合成橡胶〔氯丁胶〕为提高垫块的垂直承载力和竖向刚度,橡胶垫块一般由橡胶片与薄铜板叠合而成。
2)铅芯橡胶支座 这样就使支座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在风荷来和制动力等常见载荷作用下保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强地震发生时,装置柔性滑动,体系进入消能状态3)滚珠〔或滚轴〕隔震 有自复位能力的;有加铜拉杆风稳定装置;横向油压千斤顶位的另外,还有加消能装置的,消能装置有软消能杆剪,铅挤压消能器,油阻尼器,光阻尼器等4)悬挂根基隔震5)摇摆支座隔震 同原理还有踏步式隔震制作,用于细高的构造物,如烟囟、桥墩、柜体筒体建筑物等6)滑动支座隔震 上部构造与根基之间设置相互滑动的滑板风载、制动力或小震时,静摩擦力使构造固结于根基上;大震时;构造水平滑动,减小地震作用,并以其摩擦阻尼消耗地震能源 为控制滑板间的摩擦力,使之满足隔震要求;在滑板间可以加设滑层目前常用的滑层有:涂层滑层〔聚氯乙烯〕、粉粒滑层〔铅粒、沙粒、滑石、石墨等〕2、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使将构造的全部或大局部质量悬挂起来,是地震动传递不到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