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论文:浅谈生物学学案的设计.doc
3页浅谈生物学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指教师以学习者的视角,为学生解决学什么(知识导航),怎样学(学法指导),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学得怎样(自我检测)的问题;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因此,学案设计应以促进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为主线,努力凸显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下面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的体会 1.学习目标的设计学案首先需要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学生的学习资源为依据学习目标在内容上应有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是知识性目标,着眼于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性目标是着眼于学生生命发展的目标,主要涉及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发展性目标应具备选择性(如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描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为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提供可能学习目标在难度上要适中过易的目标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过难的目标又易使学生达不到学习目标而产生挫折感,只有那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实现的目标,才会有激励作用。
学习目标在语言表述上,要便于学生自我对照,不能用课标上的“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而应用“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明确语言给出学习目标这样以便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习情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描述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这一目标属于应用水平的要求因此本人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用概括的语言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画出碳循环模式图;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②能力目标: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比较,学会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通过设想解决温室效应的办法,发展推理、联想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描述氮循环的过程③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学观点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树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知识导航的设计 知识导航实质上是一节课的知识概要,在知识导航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迅速掌握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理解各概念、原理、事实、生命现象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导航设计时,教师切不可面面俱到,使学生在学习中缺少整理、完善,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应该重点突出,提纲挈领地以概念图、填空、问题、列表比较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自主完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自学能力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案中,本人利用概念图和列表比较的形式设计了知识导航具体如下:(概念图及表格中楷体部分为学生自学后填写的部分;概念图2中,关于温室效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理解,充分想象解决办法,只要有理即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二、碳循环的过程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完成下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途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食物链、食物网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带全球性单向、递减联系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学法指导的设计 学法指导是学案的最精华的部分教师在设计本部内容时,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去设计学生急需了解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指导:指导学生从那些方面去分析生物学概念,拓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解读课本插图,识图的顺序是什么?如何提取图中信息,如何图文并读;怎样提取教材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隐含信息,甄别错误或虚假信息;怎样通过类比、比较、演绎、归纳、建立模型等思维活动,来把握生命的本质;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学法与知识一样,只有经过学生个体的思考、探索、实践、总结,赋于学法的本体意义,才真正具有存在的价值;只有不断与同学交流学法成果,才能使自己所领悟的学法更深刻、更完善,更具有实用意义但学生的学法实践,不能是漫无目的的尝试,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法实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才能满怀激情的读书,进而用心去思考怎样读好书(学法)其次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实际,通过范例、问题串、资料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实践具体的学法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案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学法指导1)以物质循环的概念为范例,引导学生把握生物学概念⑴关于物质循环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①物质循环的主体是什么?(关键词:组成生物体;元素②物质循环的途径是什么?(注意与能量流动的途径的不同,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③物质循环的范围多大?(注意分析事实:南极的臭氧空洞;南极企鹅的体内有DDT的成份⑵尝试分析碳循环的概念2)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碳循环的过程,构建碳循环的知识体系,掌握一般的读书方法。
①碳在无机界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形式?②大气中的碳元素是如何进入生物体的?首先进入的是哪类生物?又是怎样进入下一营养级生物体的?人呼吸吸入的二氧化碳是否认为已进入人体?在生物体内的碳元素又是通过那些过程回到无机环境的? ③碳在生物群落内流动形式及流动途径是什么?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途径与碳循环途径有什么不同? 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从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收支平衡的因素出发,试述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⑤以碳循环为范例,尝试描述氮循环的过程4.自我检测的设计 学生自学的情况怎样,要有一定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这就是自我检测自我检测作为学生自学,自主获取知识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对于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来了解那些知识掌握了,那些知识虽然知道但还不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有那些知识未能理解,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上课时重点注意听或提问)设计好自我检测,为教师准备上课用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前读懂题目、领会题意,有利于减少课上读题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自我检测的设计应以突出基础、围绕三点(重点、难点、热点)、知技并重、量化评价为原则。
注意联系性(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递度性(有较难题也有较易题,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自我检测,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挑战性(如题干语言中有:“该题有难度”这样,做对的同学会因为做对了一道难题,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做不起来的同学也不会气馁,因为老师讲:“该题有难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的自我检测(略) 另外,在学案设计的末尾可考虑增加一个空白的“学后思”栏目,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学习得失,记录成功感想,内化知识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