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塞米松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抑制后发障临床探究.docx
3页地塞米松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抑制后发障临床探究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摘除术中水分离步骤时使用地塞米松对后发障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拓展临 床应用,预防后囊膜混浊提供有效药物做出临床研究参考方法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例73只眼,随即分为 对照A组和用药B组A组水分离时使用平衡盐液,B组水 分离时使用地塞米松,并且于术后第1、2、5月在裂隙灯显 微镜下观察比较后囊膜混浊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A组有1 只眼出现后囊膜混浊,B组1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术后2个月A组有3只眼出现后囊膜混浊,B组2只,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个月A组有20只眼出 现后囊膜混浊,B组4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本研究表明,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水分离时,应用地 塞米松,能够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从而较安全有效的抑制 后发障的形成,以期为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关键词:地塞米松;后发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 超声乳化术;水分离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随着手术器械及 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发症已逐渐降低作者于白内障超 声乳化术[1]中,用注射器将0. 3ml地塞米松,直接注入晶状体囊袋与皮质间,进行囊袋内水分离,既可松解并破坏LECs[2]间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导致LECs从囊膜上脱落,同时又直接抑制LECs的合成,从而有效抑制LECs的增值[3]o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照组和用药组进行比较,观察并探讨地塞米松针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水分离时使用的有效 性,从而为地塞米松在防治后发障的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提 供实验依据。
1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例73只 眼,对照A组和用药B组随机分组要求为单纯性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排除青光眼、葡萄膜炎、角膜病、糖尿病以及全 身性疾病1.2方法 采用随机化得原则将术眼分为两组,A组水分离时使用平衡盐溶液;B组水分离时应用地塞米松1.3手术步骤开睑,表面麻醉,于上方透明角膜处做阶 梯状自闭式角膜隧道切口,然后于术眼颖侧角膜缘做侧切 口,将粘弹剂从主切口注入,应用截囊针做前囊中央区连续 环形撕囊,水分离,囊袋内超声乳化晶体核,注吸出残留晶 体皮质后,行前囊下和后囊抛光,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 体,植入人工晶体材质一致,I/A系统清除前房内粘弹剂, 注入平衡盐液溶液封闭主切口和侧切口术中所有术眼后囊 完整其中,A组使用平衡盐液进行水分离,B组使用地塞 米松,水分离液用量均为0. 3mlo1. 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 1进行处理检验方法采 用x2检验检验水准取a=0. 05o2结果术后1个月,A组有1只眼出现后囊膜混浊,B组1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二0.121, P>0. 05)o术后 2个月,A组有3只眼出现后囊膜混浊,B组2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224, P>0. 05)o术后5个月,A组有20只眼出现后囊膜混浊,B组4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211, P0. 05)o术后第5个月,后囊膜混浊眼数在A组有所明显增加的趋势,A组发现后囊膜浑 浊有20只,B组发现后囊膜浑浊有4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