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知识点总结.doc
11页初三化学上学期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1、两种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活性炭、木炭有吸附性)等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2、两种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三态变化、挥发、吸附、蒸发、蒸馏、分馏、电灯发光、轮胎爆炸、工业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等化学变化: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燃烧、生锈、氧化、火药爆炸、呼吸、光合作用、风化、干馏等化学变化的基本特性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3、质量守恒定律参与化学反映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映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映前后五个不变:物质总质量、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不变4、化学反映的基本反映类型: 化合反映:A + B + …… → M分解反映:M → A + B + ……氧化还原反映:还原剂是得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映氧化剂是失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映常作还原剂的物质有:H2 CO C和金属单质二、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隙(3)分子在不断运动(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4、原子的性质:同分子的性质同样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分子只能由原子构成二)元素1、元素和原子团化合价:-2硫酸根SO4 、-2碳酸根CO3 、-1价硝酸根NO3、-1 氢氧根OH 、+1铵根NH4、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例: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 存在于单质中 化合态 存在于化合物中4、 元素的分布:地壳中含量占前三位的是:氧(O)、硅(Si)、铝(Al)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生命的基础元素是:碳5、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C)、石墨(C)和C60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O2)和臭氧(O3)6、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意义 元素符号: 表达一种元素 ; 表达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 O:表达氧元素 ;表达一个氧原子 nO:表达 n 个氧原子 注:符号前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表达一种元素;表达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表达该元素的游离态单质 化学式:表达一种物质;表达一种分子;表达该物质的宏观组成;表达该分子的微观构成 O2 : 表达氧气;表达一个氧分子;表达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表达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 H2O : 表达水;表达一个水分子;表达水由氧元素.氢元素组成;表达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O2 : 表达 2个氧分子 2H2O : 表达2 个水分子 注:符号前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典型数字意义3O2 : “3” 表达3个氧分子 “2” 表达1个氧分子里有2个氧原子5H2O: “5” 表达5个水分子. “2” 表达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三、物质的分类1、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 注:各物质互相不发生反映)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例如: 纯净物: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液氧、酒精、无水酒精、胆矾、石碱、等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煤、石油、天然气、水煤气、大理石、石灰石、消毒酒精、生理盐水、碘酒、盐酸、所有的溶液和浊液等2、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水、MgO、CO2、Fe2O3等 四、物质知识(一)、空气(1)空气质量报告中的污染指数涉及: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引起温室效应的重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引起酸雨的重要气体是二氧化硫 氮气(N2)78% 氧气(O2)21%(2)空气的组成及体积百分含量 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 0.94% ) 二氧化碳 (0.03% ) 水蒸气及其他杂质 ((0.03% )(3)最早用实验验证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拉瓦锡(4)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因素是:红磷在空气中能消耗掉氧气且生成的产物是固体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水倒流入广口瓶且体积约占广口瓶的1/5 装置漏气若实验后测得水的体积小于1/5的因素 红磷局限性,氧气未消耗完。
装置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夹子 (二)、水 通电 (1)电解水 2H2O → 2H2↑+O2↑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现象:两电极产气愤泡,V正极:V负极=1:2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的验证方法: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气体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壁上有小液滴生成2)除水用浓硫酸,检查水用无水硫酸铜,看白色粉末是否变蓝除水放最后除,检查水放前面检查(3)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CO2+H2O→H2CO3 紫色石蕊变红 加热:H2CO3 H2O+CO2↑石蕊又变成紫色检查水的反映原理:CuSO4 + 5H2O→CuSO4·5H2O白色粉末变蓝生石灰投入水: CaO+H2O→Ca(OH)2 放出热量向反映后的液体中滴入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红4)水的特性:反常膨胀、比热容大、分散性(5)水的净化环节:过滤、吸附(明矾)、消毒(Cl2)(三)、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不易溶于水。
液氧.固氧为淡蓝色 (2)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木炭完全燃烧:C+O2 CO2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木炭不完全燃烧:2C+O2 2CO红磷燃烧:4P+5O2 2P2O5 产生大量白烟白磷自燃:4P+5O2 2P2O5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Fe3O4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硫燃烧:S+O2 SO2 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带燃烧:2Mg+O2 2MgO 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三种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2H2+O2 2H2O 2CO+O2 2CO2 CH4+2O2 CO2+2H2O(3)氧气的制法:MnO2实验室制法 :2KClO3 2KCl+3O2↑ (1).装置注意事项:①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入管底使试管破裂 ③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④导管伸入试管内1--2厘米 (2)实验环节: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气密性 ③装入药品 ④固定装置 ⑤加热 ⑥收集气体 ⑦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 ⑧后熄灭酒精灯 ( 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MnO2 2H2O2 → 2H2O+O2↑ MnO2 在两个反映中都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催化剂:改变物质的反映速度,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的检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看是否复燃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复燃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四)、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 + CO2↑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大理石与稀盐酸CaCO3+2HCl→CaCl2+H2O+CO2↑(不能用碳酸钙粉末代替大理石,由于反映速度太快不利于收集;不能用硫酸代替稀盐酸,由于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映进一步发生,只能得到少量二氧化碳不能用浓盐酸,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导致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纯装置 ①.长颈漏斗插到液面以下 防止生成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②.导管伸入试管1-2cm 防止难于收集气体 ③.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 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上排气法(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4、二氧化碳的检查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5、 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测,如熄灭说明已收集满了6、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助燃也不可燃;能使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CO2+H2O→H2CO3(与水反映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加热溶液后溶液从红色变回紫色H2CO3 H2O+CO2↑(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加入活性炭后溶液变无色(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镁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 2MgO+C;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炭层会转化成一氧化碳CO2+C2CO7、用途: 灭火;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致冷剂.人工降雨8、除去二氧化碳中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实验方法为: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一氧化碳中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实验方法为: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五)、碳、一氧化碳、氢气:1、古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