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肿瘤药公司监事与监事会制度.docx
51页泓域/抗肿瘤药公司监事与监事会制度抗肿瘤药公司监事与监事会制度目录一、 公司治理理论的创建 2二、 布莱尔的贡献 5三、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企业理论 8四、 企业制度的演进 15五、 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18六、 股权结构分散化 20七、 独立监事制度的作用 21八、 独立监事制度的概念 22九、 监事及其职责 23十、 项目概况 24十一、 产业环境分析 27十二、 必要性分析 29十三、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 30劳动定员一览表 30十四、 SWOT分析 32十五、 发展规划 42一、 公司治理理论的创建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源于新制度经济学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是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为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一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1、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2、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
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3、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唯一动力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4、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所以,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森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二、 布莱尔的贡献1995年,布莱尔出版了《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提出了她的系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布莱尔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利益相关者价值观,即公司不仅仅对股东,而且要对经理、雇员、债权人、顾客、政府和社区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的预期作出反应,并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布莱尔之前,尽管多得和威廉姆森等人也都曾强调要关注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他们分析的落脚点却是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布莱尔的贡献则在于:他没有从传统的股东所有权入手来假设股东对公司的权利、索取权和责任,而是认为公司运作中所有不同的权利、索取权和责任应该被分解到所有的公司参与者身上,并据此来分析公司应该具有什么目标,它应该在哪些人的控制下运行以及控制公司的人应该拥有哪些权利、责任和义务,在公司中由谁得到剩余收益和承担剩余风险布莱尔认为,尽管保护股东的权利是重要的,但它却不是公司财富创造中唯一重要的力量过度强调股东的力量和权利会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投资不足,很可能破坏财富创造的能量布莱尔强调,以股东“所有权”作为分析公司治理的出发点,是彻底错误的布莱尔通过剖析三种公司治理观,对“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第一种观点是所谓“金融模式”,认为公司由股东所有并进而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由于公司股东股票分布在成千上万的个人和机构手中,这些股票的持有者在影响和控制经营者方面力量过于分散因而使得经营者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浪费资源并让公司服务于他们的个人利益因此,应该通过改革使经理人对股东的利益更负有责任。
第二种观点是所谓“市场短视模式”,认为金融市场是缺乏忍耐性的和短视的,股东们更愿意短期的利益大一些,不愿意公司进行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长期投资因此,改革的方法是将经理人从短期压力中解放出来,刺激他们进行长期投资,以实现股东的长期利益第三种观点是所谓“股东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论”,认为公司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就会形成最佳的社会总财富布莱尔指出,以上三种模式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即当公司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就会形成最佳的社会总财富布莱尔指出,以上三种模式其实都有一个核心内容,即当公司为股东的利益而运行时,它同时也就是最佳地服务于社会了布莱尔认为,如果公司的运行仅仅只是为了股东的利益,那么它对整个社会未必是最有意义的但是公司的目标应该至少与社会的利益相和谐在这里,布莱尔触及了公司准确的社会功能以及它应该为谁的利益服务的问题按照布莱尔的看法,包括股东、职工、社区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向公司提供了专用性资产,从而承担了相应的公司经营风险,因而应让他们参与公司治理,公司应关注他们的利益,并使这种利益得到增长布莱尔特别分析了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需求问题布莱尔认为,职工之所以被认为是相关利益者,是因为职工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与特定投资,特别是与“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风险。
这在技术密集或定向服务的企业中尤为明显,因为在这些企业中职工的技能高度专业化,他们与持有股票一样处于风险中一旦失去这份工作,他们的技能就将不得不废弃在这种情况下,职工可能会像股东一样拥有强烈的动机来监督公司资产的有效使用甚至,由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内部经验和存在于企业成功中的利益,这使得他们与那些遥远的和匿名的股东相比,有更强的监督经理的激励由此,布莱尔认为,对于许多类型的公司来说,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比股东拥有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将更有利于公司的有效治理不过,布莱尔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该取代股东拥有的投票权,而只是说明,当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投资实质上处于风险时,他们可以充任公司的所有者,其权利和义务应该通过回报系统、组织系统和其他制度安排来具体化,从而使公司全部有实质性意义的资产处于风险的相关利益者的控制之下,这些控制责任的分配是与不同集团所有者的资产利益大小相对应的比如,对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并分担风险的职工可以作为一个系列,将他们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利益排列在一起由于布莱尔的观点与主流观点的巨大差异,有的学者将布莱尔归入非主流学派三、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企业理论企业理论是研究企业的本质、边界和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
企业理论的开创者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教授,后继者主要包括奥利弗威廉姆森、Klein等人与企业理论有关的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创立者为威廉姆森)、企业的产权理论(创立者为Hart)、企业的激励理论(创立者为Holmstrom和Milgrom)以及其他非主流的企业理论本节在讨论企业理论时,着重以契约理论为重点进行阐释契约理论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学分支之一,也因为如此,契约理论一直处于不停的整合过程之中按照Brousseau&Glachant(2002)的观点,契约理论应包括:激励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论Williamson(1991,2002)指出,契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公共选择、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四种激励理论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布坎南提出的用契约研究公共财政的公共选择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公共秩序”(publicordering,Williamson,2002)契约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三个理论分支,这三个分支都是解释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1、激励理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自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大类第一类是行为主义激励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