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docx
22页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一 一、认真分析教学要求及考试要求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前都要认真研读教学要求以便于更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发现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的考试重点,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锻炼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在考试中,主要会对议论文的阅读做以下几方面的考察 1.是否能够正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 2.是否能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 3.是否能够分清楚文章中的各个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是否能够准确地找出各个论据并分析其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5.是否能够举出一些支持论点的论据,对文章做一些补充 6.是否能够总结文章大意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考试的考察要求就是我们的教学要求,这些考察重点都是我们的教学重点,我们应从这几点出发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二、注重引导学掌握 议论文的写作基础读写不分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我们首先应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知识有更全面的掌握。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写作、阅读、理解议论文议论文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论点论点是文章的中心,在写议论文前首先就应明确文章的论点,以此为中心开展写作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引导学生先通读全文寻找、确定文章的论点这样,也会培养起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先确定论点的习惯这样的教学达到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2.论据论据是支持文章论点成立的内容论据在议论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在形式上论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文;一种是道理论据这两种论据都是写作时较为常见的形式我们在为学生区分这两种论据的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议论文时更准确地寻找到文章的论据 3.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写作者思想方式的体现论证方法多种多样,这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议论文来加以掌握在初中阶段,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一些事实存在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道理论证,这种论证形式中的论据都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已经事实存在的道理对比论证,通过用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观点的对比来论证论点是否成立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的形式来列举一些论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这些议论文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前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些议论文的基础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
学生也才能够读懂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成为现实同时,我们还应让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语言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既是写作基础也是阅读基础 三、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主要锻炼方式 1.锻炼学生提取论点的能力在学生对议论文有一定的认识后寻找文章的论点并不是难事大部分的议论文的论点都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作者表达较为完整、明确但是也有许多议论文在提出论点时就夹带一些议论从而使主要论点的寻找存在一些困难还有一些作者在论证论点时会提出一些分论点从而干扰学生寻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笔者认为论点的寻找主要有以下几点方法选定关键位置寻找论点在我们确定论点时首先应注重文章中的标题、开始、结尾等几个重点位置一些简单的议论文的标题就是论点,我们如果再加以自己清晰的表述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来当然还有一些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有些是在文章的结尾这些关键位置都是我们在寻找论点时需要重点注意的通过分析论据寻找论点这种方法适合论点不太明确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多次阅读文章中大量的论据来总结出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而论据会有多个,我们只要通过阅读掌握论据共同点就可以轻松地总结出中心论点按照文章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来判断论点。
在议论文中经常会出现“总之”“由此可见”“所以”“综上所述”等等总结形式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一般是对论据的一种总结,这些词语后边一般会有一些对论点的阐述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我们就不难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当然,以上几点只是阅读议论文的一些技巧,对于论点的把握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锻炼学生对议论文的理解能力来实现 2.锻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在议论文的教学中,在阅读前我们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就会不断浮现这些问题,从而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分析文章结构,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并且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结构 3.引导学生剖析论据在阅读时,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是事实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论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是增加权威性,事实论据是从……角度证明了……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分别用“文天祥拒绝降元”“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某党的枪”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另外,在引导学生分析论据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试着补充一些论据,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初中阶段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议论文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文体形式如果能够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那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将得到更全面地实现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二 一、 要重视从“描述”到“论说”的教学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文乃是“描述”类的,如诗歌、童话和寓言、散文、小说、剧本等,它们基本上属于文学作品一般直至初二和初三,才开始正式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概念和读写要求文学作品注重形象化地“描述”;而“论说”则不同,侧重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释事理的本质,论述思想观点,阅读时需要凭借理性的思辨力来条分缕析,理解论辨过程 进入论说类文章的学习,尤其是解读议论文,难度陡然增大,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从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抽象思维为主,完成这一转向,教学中需要增加过渡环节,采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矛盾 1.从文字表达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例如,同一项内容(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如果作描述应该怎么写,如果充当论据应该怎么写,后者可参考课文《谈骨气》的第九自然段。
从“描述”,变为“概述”,这是表述上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表达目的、文体特色 2.从材料与“中心”(观点)的关系方面,比较“描述”与“概述”的区别 再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实例详细描述事件过程,其“中心(观点)”是揭示、赞美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气概;概述该事件,放进议论文当中,是用它来证实“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后者,概述事件与文章的论点发生了密切联系由此,渗透论辩意识,关注论点与论据如何相互依存 3.把“描述”改写成“概述”,培养材料与观点相依存、观点与观点相联结的意识 例如,写三段相关的文字(文段),第一段文字要求描述一件可笑的事;第二段文字要求指出这件事“可笑”在哪里;第三段文字要求透过“可笑”的现象,探究事情的本质,——有哪些让人笑不出来的深层教训写后两段,显然是牵引学生朝着“议论”的方向转,去寻找“议论”的一般特色然后,反过来,要求学生把第一段的“描述”改为“概述”,强调材料与观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强调从概述之中提取“观点”,还要强调所提取的观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纵深度(一层进一层地谈出个人见解) 4.参照其他文体的相关写法,引发比照,初步理解“议论”的某些特点 像举例子、作分类、打比方、发议论等,记叙文、说明文里也经常能见到,其具体的表述作用和使用方式往往与议论文有所区别。
通过比照,分辨异同,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效果 二、为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创设条件 1.核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建构议论文基础知识框架 以往我们习惯于采用演绎法,先由教师提示某些知识要点,再依托课文,通过具体的讲解分析,印证这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了教师提供的分解思路,依据知识点,再去阅读新的篇目,如此逐步推进,形成议论文基础知识的完整概念系统 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也存在某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接受教师的传授与指点,跟随教学进程一点点领悟理解,学会分析的技能,慢慢生成阅读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框架是不是完整科学、认识和掌握知识的序列是不是合理恰当、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是不是和谐顺畅、训练项目的选取安排是不是准确精当、反馈及相关补偿是不是及时充分,这些因素基本上取决于教材的编辑质量如何、教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质量如何,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效益的获取程度其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被动性,往往又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违反了这条原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的知识框架,以致无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
2.探寻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想到了这样几条,提出来供一线教师参考,希望通过教学实践,逐渐寻找到实现学生主动建构议论文阅读的知识框架的有效途径 (1)要激发阅读的动机,消除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阻隔,提高教学亲和力 小说家刘绍棠追忆过童年时的学习经历他的语文教师教孩子们读韵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依照课文编出一个生动的故事(母亲带着儿子去走亲戚,途中所见所闻云云),让小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课文,完成识字任务据刘绍棠先生追忆,他的语文老师四年中每教一课都要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教学质量特别好这,其实就是在激发阅读动机,让一种亲和力弥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今天教初中生学习议论文,也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激发出阅读的趣味,而不是把课文视作僵死的语言材料,机械地切割它,提取出一个个冷冰冰的知识点,仿佛只是在凭借概念与推理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 比如,学习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除了分析中心论点、把握全篇要旨,还要不要从字里行间里,细心关注作者寄托了怎样的“哀思”?学习华罗庚的《摇学会读书》,参照作者指示的读书方法,要不要也选择一本书,做做尝试,寻求真实的共鸣?……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侧面:第一,站在理解作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的、想论述哪些主张并与读者进行怎样的沟通交流,直至力求感同身受,明白其思路展开延伸的基本脉络;第二,站在学生精神生活需求的角度,找到他们与文本内容的深层的契合点,抓住那些能让他们心有所动的深刻之处、感人之处。
读进去了,读出趣味,这时候再解决技术问题,往往势如破竹;反之,隔膜太深,没读出感觉,诸如知识点之类的破解往往举步维艰 (2)要结合运用演绎法与归纳法,尽量指导学生自己提取并领会知识要点 这一条,道理比较好理解,难点在于缺少具体的操作手段和教研经验董老师强调发动学生“质疑解疑”,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他还主张把议论文划分成若干种类,一类一类地选择典型文章,分析其概貌、功用和特点,从而有力把握住相关的知识要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 此外,我再补充几条: (1)穿插进行“段落教学” “段”,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篇”,包含着某些论辩及其表达的要素在较小的语境中分辨句子的组合、句群的组合,论证方法的运用,论据和论点的关联,乃至论辩的语言特色等等,这比较好操作,不妨多让学生自主探究 (2)强化“透视”的意识借助图示法、提要法,把文章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