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物-究理”的含义.doc
3页我找到“格物-究理”的含义了时间:2008年07月14日 作者:吴运强 点击:44次 一、“格物-究理”之含义 “格物万象,究理天人”源于“格物穷理”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时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
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端,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究理”关键也在“究”究”者,含“穷”,“尽”,“极”之意,“究理”含有“穷理”之义例《吕氏春秋》:“究于四海”物”呈“万象”,“万象”有“物”,故“格物”便是穷究万象也此乃物理学之要义也;而研究物理不仅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即天人也),学习物理亦在天人之间,故“究理天人”应包含上述两重意义二、“格物-究理”之精神 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倡导“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认为,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丁肇中先生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是很重要的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不能象明朝哲学家王阳明那样坐在院子里,面对竹子想了七天,结果以失败告终 真正的“格物-究理”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的教育中,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