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研究.docx
20页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研究 宁文苑 石人炳摘 要: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现状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象通过分析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以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样本,重点研究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不一致情况,即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在不同居住意愿下均呈现出丧偶、60—65岁、少数民族、需要日常照料、没有自己产权房子、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可能性更高通过细分居住意愿,进一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相比儿子,女儿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年轻、文化程度高、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独居;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居住愿望实现难度更大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住意愿;居住方式:C913:A:1003-0751(2019)04-0077-08一、引言近些年来,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攀升明显,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①,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这正是党中央在面对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所做出的意义深远的战略性指导方针在中国历史上,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养老模式,而以“孝”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庭中老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家庭“少子化”及家庭户均人数减少现象日益普遍②,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日渐突出,种种因素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居住方式有关中国老年人居住现状的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三代及三代以上家庭(老年人与子女、孙子女三代共同居住)仍然是中国老年人家庭最普遍的居住方式③近年来,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不同于传统的多代同堂式大家庭居住模式,超过半数的中国城镇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④在城镇老年人独立居住人数大幅增加的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也在持续攀升,实际空巢居住的人数明显高于意愿空巢人数⑤有学者总结,我国家庭户结构已从1982—2000年间的“核心家庭为主—扩展家庭次之—单身户补充”过渡到2000—2010年间的“核心家庭为主—单身及扩展家庭次之”形式⑥,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居住整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老年人口居住方式的变化对于代际互动,即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及子女“反哺”老年人的家庭照料方式,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背景下,中国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意愿如何?在不同的居住意愿下,老年人的实际居住状况又如何?了解当前老年人口居住意愿以及实际居住现状,对研究我国老年人口生活状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学者有关老年人实际居住现状的研究成果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程度、经济福利、住房状况、子女数量及是否啃老等因素,均会影响其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⑦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老年人实际居住现状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包括:第一,学者们在研究老年人居住状况问题时,大多以居住意愿或实际居住情况二者择其一作为研究主体,很少将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现状结合起来考虑,即研究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状况是否一致第二,研究影响老年人居住状况因素问题时,现有研究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等经济因素的研究较多,而以代际视角综合考虑老年人健康及经济特征、子女特征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较少第三,在子女特征中,儿子和女儿对老年人的实际居住选择影响有所不同,而以往的研究多为笼统考虑,对不同子女性别关注较少,子女是否啃老对老年人居住行为的影响在前人的研究中也很少涉及。
针对以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运用有代表性的全国数据,将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现状研究相互结合,考察不同居住意愿之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现状是否一致以及产生差别的原因,为更深一步了解中国老年人实际居住状况的实现程度提供实证材料支持第二,综合多种影响因素,以代际视角多角度纵深化地了解老年人实际居住现状的内在机理第三,将子女特征进一步细分,并加入子女啃老变量,以补充以往研究的不足第四,结合当前老年人与子女居住的意愿及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提供政策支持二、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研究中使用的是全国老龄办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该调查于2015年8月1日进行,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样本涉及466个县(市、区)的1864个乡镇(街道)7456个村(居)委会调查对象为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6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调查样本抽样比约为1.0‰,样本总量约为22.368万人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老年人养、医、住、行、用、娱各方面,包含多个研究老年人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现状所必需的数据。
这些数据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数据中有关老年人与子女长期居住意愿的题目为“您愿意和子女长期生活吗”,答案共有“愿意”“不愿意”“看情况”三个选项,其中,“看情况”这种模糊的中间性回答本文不予考虑,本文只将“愿意”和“不愿意”这两种明确答案纳入分析而有关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的题目为“现在,您家(与您同吃同住)有哪些人”,将勾选了儿子或女儿的老年人纳为和子女实际居住在一起,而其他情況纳为没有和子女实际居住在一起为此,首先剔除了有关老年人与子女长期居住意愿问题回答中“看情况”这一模糊性答案的3974个样本,然后将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的缺失值去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7780个2.计量模型及变量定义本文研究中将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的选择则参照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健康及经济特征⑧,对于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有着直接影响,而子女特征更是对老年人最终居住方式的实现起决定作用⑨,因此,本文将分别纳入三种解释变量,主要包括:老年人的健康及经济特征、子女特征和自身人口特征变量其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经济特征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自评收入及住房状况变量;子女特征包括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子女是否啃老变量;自身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婚姻、年龄、户口、民族、受教育程度变量,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文中采用描述和推断兩种方法对不同居住意愿下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状况对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在描述性分析部分主要描述各变量的百分比,而推断性分析部分则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作为本文的研究模型,将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情况中的实际居住赋值为1,实际不居住赋值为0,以此二分类变量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公式表达如下:公式中,P代表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发生的概率,α为常数项,X为自变量,β为自变量待估系数exp(β)用来测算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和老年人不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概率之比exp(β)可直接比较各自变量每组之间的差异程度和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程度三、结果分析1.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与现状各因素差异从总体上看,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中,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和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占比分别为69%和31%,可见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仍占大多数,接近70%而在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中,62.27%的老年人实际与子女居住在一起,37.73%的老年人实际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中,8.75%的老年人实际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而86.74%的老年人实际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相比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状况更为匹配,受多种因素制约,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实现程度仍很受限根据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在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对比分析中,不同群体类别之间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较大,具体情况如下第一,不同人口学特征下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从性别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均呈现出女性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情况却恰恰相反,女性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低于男性老年人从婚姻状况来看,在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丧偶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离婚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的情况,有配偶的老年人居于二者之间从年龄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8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65—69岁和70—7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则呈现出随着年龄的递增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逐渐下降的趋势从户口来看,在全部样本中,统一居民户口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农业和非农业,最高和最低值相差约4.36%。
从民族来看,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少数民族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汉族的情况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样本中,基本呈现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没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差异并不显著第二,不同健康及经济特征下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从健康状况来看,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基本呈现出随着自评健康程度的降低,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逐渐提高的趋势,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从自理能力来看,三个样本中均呈现出需要日常照料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不需要日常照料的老年人从自评收入来看,在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自评收入非常高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而经济上比较困难、非常困难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的趋势从住房状况来看,三个样本中,均呈现出没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明显高于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年人第三,不同子女特征下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差异从儿子数来看,在三种样本中,均呈现出有一个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没有儿子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的情况。
从女儿数来看,在全部样本和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均呈现出有三个及以上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在不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的老年人样本中情况却恰恰相反;没有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高,而有三个及以上女儿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最低从子女是否啃老来看,三个样本中,均呈现出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与子女实际居住的比例高于不认为子女啃老的老年人2.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与实际居住各因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从上文描述性表格中可以看出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的不同人口特征、健康及经济特征和子女特征的差异接下来本文作者运用stata13.0将上文中的变量设为自变量,以二分类变量“您实际和子女长期生活吗”作为因变量,建立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上不同变量对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及实际居住现状的影响程度在分样本下百分比描述表中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下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的差异明显建立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老年人与子女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现状的影响程度不同,综合全部样本、愿意与子女长期生活样本和不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