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笔使用情况调研参考报告.doc
2页钢笔使用情况调研参考报告 中学硬笔书法课上,只有不到1/3的学生使用钢笔,其他学生皆使用签字笔这让书法老师忧心忡忡而成都商报记者昨日调查发觉,事实上不单单在校园中越来越难见到钢笔的身影,在包括老师在内的世界里,用钢笔的人也到了“鲜见”的地步 调查 上百教职工 用钢笔的不超3人 前些天,都江堰某中学老师罗大富到学校保管室,预备领瓶墨水,但却被告知没有墨水了,但有签字笔 无独有偶,此前,成都派驻都江堰的学监曹中晏曾对该校上百名教职工做过调查,发觉还在使用钢笔修改作业和备课的老师,包括罗大富在内,不超过3人我本人也在使用签字笔曹中晏说,“我每天写字量大,假如用钢笔,那就得随时背瓶墨水在身上依然签字笔轻便些” 几年前,朋友的小孩过生日,成都市档案馆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姬勇花100多元买了支钢笔作礼物,结果遭到本人小孩的嘲笑:“送钢笔?你太落伍了不过,尽管姬勇对钢笔十分推崇,但他坦言,平时使用的依然签字笔,“方便嘛!反正现在根本上都是用电脑写东西,动笔的时候太少了” 行业 城区最后的修笔店 后继无人 范国平是成都一家文具店的老总12年前,钢笔是文具店的主要利润来源,“占得到70%的销量”;但现在,钢笔销量还占不到10%。
他说,现在来买钢笔的“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时也有一些小学生,主要是老师要求写钢笔字” 50多岁的杨红英目前运营着城区最后一家钢笔修理店生意好时,一天10来块钱也有,生意不好,一分钱也没有杨红英说,往常,人们对钢笔非常爱惜,一支笔修了又修,都舍不得扔最多的时候,成都有几十家修笔店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签字笔的普及,修笔店的生意逐步秋起来 她说,4年前,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婆婆找到她,想修一支上世纪30年代产的派克金笔那是去世的丈夫送她的结婚礼物她也曾有过完毕铺子的办法,但想到这些主顾,依然放弃了 但她也表示,本人年纪大了,不知还能几年女儿尽管会修笔,却不愿意继承家业前几年,报道了我,有两个年轻人过来,但当场就撤离了,觉得赚不了钱她无奈地说 思念 钢笔承载着他们多年的经历 59岁的罗大富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他刚参加工作时,墨水依然个稀罕物为节约钱,学校财务老师买来墨水粉,用自来水冲兑成墨水,再分装成小瓶,发给老师使用上世纪80年代,每名老师每学期都能从学校领到红岩牌蓝黑和红色墨水各一瓶,备课用蓝黑,修改用红色每名老师都写得一手好钢笔字对他而言,使用钢笔不仅仅是多年的适应,更承载着多年的经历。
在姬勇的经历中,小时候,一到生日或一些重要日子,爸妈就会送他一支钢笔,有祝小孩成才的意思 “钢笔尖有弹性,通过力度和角度的操纵,就能够写出像毛笔一样的感受,点横撇捺,轻重架构他说,这些都是签字笔无法代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