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偏偏”“”.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q****9
  • 文档编号:178457125
  • 上传时间:2021-04-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偏偏”和“偏”-汉语言文学试析“偏偏”和“偏” □许艳华 摘 要:“偏偏”和“偏”是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表示转折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从语义义项关联和主观性的角度考察它们的异同偏偏”侧重于表达主观评价,更多地表达说话人对施事者的态度和评价;而“偏”侧重于表达主观愿望,主要是施事者的主观想法简言之,二者的区别为:偏偏 [+主观评价] / 偏 [+主观意愿] 关键词 :“偏” “偏偏” 语义分析 主观性 一、引言 “偏”和”偏偏”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混淆的一对近义副词一般认为,它们能够表示强调的语气,两个词在语义上都有“故意跟外来情况或客观要求相反,表示客观事实跟主观愿望相反”(吕叔湘,1981)的意思这种没有很大差别的意义给留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看两组句子: (1)不叫他去,他偏/偏偏去 (2)好容易找到了他,偏偏/偏又碰上小李拉他去办事 (3)我不会跳舞,你偏偏让我跳,踩疼你的脚了吧? (4)他学习很努力,考试的时候偏不及格。

      上述例句(1)(2)中,“偏”和“偏偏”是可以互换的,两个词都可以出现在这个位置在实际学习中,留学生造出了例(3)和例(4)这样的句子例(3)中用“偏偏”是说不通的,“偏偏”不能用在这个位置,而应该用“偏”例(4)中“偏不及格”似乎也能说,但是不如“偏偏不及格”表达的意思更加确切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偏”和“偏偏”既有相同的用法也有不可代替的用法本文试图对“偏偏”和“偏”两词的语义、用法及表达的情感差异作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结论,也希望这些结论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偏偏”和“偏”的基本释义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偏”的解释是: [ 副]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比用“倒、反、却”语气更坚决常与“要、不”合用 “偏”表示故意跟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的例子非常常见例如: (5)不叫我去,我偏去 (6)老韩偏不答应,你有什么办法 上述例子中的“偏”分别位于句中两个小句的后一小句和前一小句,表示跟要求和客观情况相反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偏偏”的解释是: ①同副词“偏”,这项用法以“偏”为主。

      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 ③表示范围,仅仅;只有含有不满的口气 “ 偏偏” 的第一种用法同副词“ 偏” , 引言中例(1)、例(2)两句中“偏偏”和“偏”可以互换,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用法如: (7)我昨天找了你好几次,偏偏你都不在家 (8)偏偏赶这阵儿他在闹病,这事你看怎么办? 例(7)表示“你不在家”这个事实和说话人的主观想法“我以为你在家,所以我去找你”是相反的例(8)表示“这阵儿他在闹病”跟说话人的主观想法“以为他很健康,能帮忙处理这事”相反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偏偏”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相反的用法 “偏偏”的第三种用法则表示“仅仅、只有”如: (9)小朋友都认真听老师讲课,偏偏他一个人搞小动作 (10)大伙都准备好了,偏偏老杨磨磨蹭蹭的 两个例子中的“偏偏”都表示“仅有”,并且带有说话人的不满情绪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偏”和“偏偏”的基本释义,为我们展示了两个词的基本用法,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例(1)、例(2)两句中两者可以通用的原因单看这些释义和用法,并不能解释例(3)和例(4)中两词不能通用的现象,要更加准确地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需要从语义分析入手进一步阐释。

      三、“偏偏”和“偏”的语义分析 通过吕叔湘先生的解释,我们得到“偏偏”有3个基本义项:①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②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③表示仅仅、只有 三个义项看似各自独立,但又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于我们分析句子时选择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比如: (11)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酒吧,而为什么老张偏偏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 “老张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酒吧”是客观事实,根据推理,老张不应该去一家卖毒品的酒吧喝酒,可是他却“走进那家偷卖毒品的”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是老张故意跟外来要求“不应该去卖毒品的酒吧喝酒”这一情况相反,符合第①个义项从老张的角度来看,表明他是有“想进卖毒品的酒吧喝酒”这一想法的,这与第②个义项是一致的 以上分析表明,“偏偏”的第①和第②个义项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由于人们的角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语义区别第①个义项侧重于句中施事者的主观想法,表达一种施事者有悖于常理的做法和决心;第②个义项侧重于说话人对句中施事的判断和预想,有一种“出乎意料”的言外之意 陈熹(20 08)分析了义项间的这种联系,他列举了“老张的病还没完全好,可他偏偏要去上班”的例子,认为“老张的病还没完全好”是客观事实,根据一般逻辑推理,他应该继续休息,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他要上班”,符合第①个义项的释义。

      这是站在说话者的角度来理解,确实是这样,但如果站在老张的角度上看,正表明了他“决心要进行某动作”——“要上班”,恰好符合第②个义项 第①、②个义项都表明了一种与事实常理的相悖通过分析,我们确定了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第③个义项之间是否也和它们存在一定联系呢?朱志平(2005)指出:“多义语素的义项在语义上是具有共同属性的各个义项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偏偏”的本义是一种与客观事实的相反,由于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前两种解释而第③个解释正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我们回到例(11),世界上那么多酒吧,那么多人,为什么别人不走进那家卖毒品的酒吧,老张却走进去?和其他人相对比,老张成了一个例外和另类,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偏偏”理解为“仅仅、只有”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12)大过节的,别的单位都有奖金,偏偏我们单位没有 (13)都提倡素质教育了,寒假别的地区都不补课,偏偏我们学校要补课 例(12)、例(13)中的“偏偏”都突出了个别性,都是“仅仅、只有”的意思 Fillmore等1968年创立了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是具体的、统一的知识结构或经验的协调统一的图示化;是一种概念系统,理解该概念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都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为前提,引入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会涉及系统内的其他所有概念。

      实际上,“框架”为语义理解和描述提供所需概念背景(李福印,2008)为了解释框架,Fillmore提出了“商业事件框架”,包括买方、卖方、商品、金钱等要素动词概念“buy”关注“买方”和“商品”之间的行为,“卖方”和“货币”提供背景信息,动词“sell”正好相反这个例子也解释了框架语义学中“背景”和“凸显”两个要素,“框架”作为理解整个词语的系统知识是一种“背景”,是词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而词语的意义则是在这个背景下所凸显的部分除了“背景”和“凸显”,“视角”是语义框架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说话人看问题的角度 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偏偏”的三个义项,“偏偏”的基本语义框架是表示与客观事实相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句子进行理解就有了义项①和义项②,如上文所分析的在“与客观事实”相反的这个“背景”下,义项①凸显的是实施者的想法,而义项②则凸显听话人的判断,义项③凸显的是一种对实施者的评价概念,是听话人在听完句子以后对实施者的一种评价三个义项在一定的“背景”下凸显了不同的侧面,形成了不同的语意 以上对于“偏偏”的语义分析同样适用于“偏”,二者在语义上和义项间的关联性上是一致的。

      四、“偏偏”和“偏”的主观性分析 主观性是语言的重要特性,是话语的发出者表现自我的成分,表达了言语主体对句子命题内容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语言中的主观性成分可以通过词汇手段表达,也可以通过语法手段表达,句子中主观性成分的有无和不同,会导致句子主观性的强弱不同(沈家煊,2001)为了更好地说明句子主观性问题,我们可以看这样的例子: (14)今天她和她的朋友去商场 (15)今天她必须和她的朋友去商场 (16)今天她一定和她的朋友去商场 三个句子的不同在于句中是否出现能愿动词以及能愿动词的异同例(14)没有出现任何能愿动词,表现的是一种客观情况的陈述,不含有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不带有任何主观性例(15)用了能愿动词“必须”,是我们所说的道义词,表示情理上她应该和她的朋友去商场,可能因为今天是特殊的日子,是在客观上的一种必要例(16)用了能愿动词“一定”,是说话人对“她”的一种评价 ,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是主观上的一种必然偏偏”的主观性则更多地表现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如: (17)唉,儿孙满堂,很不错的家庭,偏偏摊上了这事 (18)秀姑贤惠大方,人长的有模有样,等了这么多年偏偏遇到了这么个男人。

      例(17)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个很不错的家庭摊上这种事的出乎意料和惋惜例(18)则表明了说话人对秀姑遇到这种男人的惋惜两个句子都表现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态度,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两句的主观性都是通过说话人表现出来的 “偏”是否也同样具有和“偏偏”一样的主观性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 (19)别家都在婚后,而姐姐偏要放在婚前 (20)我这人吃软不吃硬,要下也得我自个说,他们这么哄我,我偏不下了 例(1 9)中强调“姐姐”的行为有意同现实情况相反;例(20)中表示“我”故意与其他人的主观想法相反偏”强调的是句中施事者的主观意愿,主观性是通过施事者表现出来的 由上可知,“偏偏”和“偏”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凭借是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两个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范伟(2008)从情态的角度分析了“偏偏”和“偏”的主观性差异,认为同类型的情态主观性的强弱大致表现为一个程度不同的连续统,即: 评价情态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 (主观性强) (主观性弱) 范伟统计了“偏偏”和“偏”在不同语料中的用频,并得出了数据表: 由上表可知,“偏”的核心语义是主观故意,即强调施事者的主观意志及行为与语境预期相反,着眼于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志;“偏偏”的核心语义是客观违愿,即强调客观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同时表达说话人对此的感受与评价,着眼于客观事实。

      认为“偏偏”属于评价情态,“偏”属于动力情态,“偏偏”句比“偏”句的主观性强这与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 五、结语 虽然“偏偏”和“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叉情况,但是它们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偏偏”侧重于表现主观评价,表达说话人对施事者的态度和评价,而“偏”侧重于表现主观愿望,主要是施事者的主观想法 如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形式来表达两者的区别的话,可以简化为: 偏偏[+主观评价] 偏[+主观意愿] (许艳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