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网络语言中的古字新用现象-以灵字为例.docx
5页浅谈网络语言中的古字新用“现象以灵”字为例 蔡晨薇,林荣钦(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人文科学系,福建 福清350300)摘要:随着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随之走进千家万户,网络词语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生僻字成为网络用语中的“宠儿”,如“囧”、“氼”、“烎”、“槑”等字烎”字本是一个生冷已久的古汉字,为何一时间网民对它推崇备至?本文试从“烎”字的形音义考证、“烎”字的现代网络义、“烎”字所代表的一系列“翻新字”所产生的原因、“古字新用”的意义这四个方面来探析网络语言中的“古字新用”现象关键词:网络语言;古字新用;烎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蔡晨薇(1989-),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学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林荣钦(1975-),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现如今,网络词语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2009年带来的“囧”字潮流还未消退之际,“烎”字又粉末登场,成为时下网民中的“时尚”文字许多网络论坛或博客中都有着“烎”字的足迹而由“烎”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流行词语也风行一时,如“烎你没商量!”。
这些被重新提及并广泛使用的古汉字,它们都以沉寂已久的“古字”身份在当下得到了“新用”,并在网络交流中受到青睐为何这些生僻的“古字”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本文试从“烎”字的形音义考证、“烎”字的现代网络义、“烎”所代表的一系列“翻新字”所产生的原因、“古字新用”的意义这四个方面来探析一、“烎”字的形音义考证据考证,关于“烎”字在古代的读音及本义,不同古籍的记载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扬雄《方言》卷十二:“,明也郭璞注:“光也2.《说文解字?火部》:“,小热也从火干声,诗曰憂心臣铉等曰干非声未详3.《玉篇·火部》:“小热也”4.《康熙字典》:《集韵》:“夷针切,音淫(yín),本作‘’”;《广韵》:“直廉切”;《集韵》:“持廉切,并音(chǎn)又《广韵》《集韵》:“并徒切,音谈(tán),义同又《集韵》:“夷针切,音淫,明也或作”5.《汉语大字典》:(1)“小热”义读音为chán《广韵》:“,直廉切,谈部,平声,盐韵,澄母2)“光明”义读音为yín《集韵》:“,夷针切,侵部,平声,侵韵,以母由此可知,在古代,“”同“”关于字形,目前,网络上的“烎”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由两个“干”和一个“火”上下组合而成,即“”字。
另一种是由“开”、“火”两字上下组合而成,即“烎”字据考证,“烎”字本无其字,它是造字者为造新字,在第一种写法的基础上,将上部分的“干干”合写成“开”字的而新造出的字二、“烎”字的现代网络义追根溯源,2009年9月联想举办的IEST大赛中,出现了一支名为“烎之队”的参赛队,它向知名的DOTA战队发起了“开火”的挑战宣言并表现出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虽然最终未能摘得胜利的果实,却赢得了游戏迷们的认可随着“烎之队”的出名,“烎”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游戏语玩家们用它来形容“表现出众、遇强则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你越厉害我越要找你挑战、希望在竞争或对抗中一比高下”的个人或团队\[1\]不难发觉,网民在造这个字的时候,舍弃了它的原意,而取其会意之义造字者认为它的字形结构赋予了它“开火、宣战”的含义而由“开火、宣战”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又可引申出“彪悍、不服输、拼搏”等意义此外,网民在造此字的时候附带“因声赋义”的趋向,如“囧”字就很容易因发音相同而使人联想到“窘迫”的“窘”字因为“烎”(yín)字与“赢”(yíng)字音近,所以网民在造“烎”字的时候除了表达“开火”的意义之外,又带有“赢”字所赋予的“一定能赢”的情感色彩。
随着“烎”字在网络游戏中的广泛传播和使用,“烎”字的热流也蔓延到了其他的媒体用语之中笔者通过相关“烎”字材料的整理,归纳出“烎”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新义:第一,作为动词:表示“开火”、“挑战”的意思,言语表达间带着“震撼”,充满着一种“霸气”例如:1.“烎你就像碾一只蚂蚁!”(新浪论坛2009年9月17日 /thread-54524-1-1.html)2.“2009就是烎你没商量!”(腾讯新闻2009年12月23日 23/001841.htm)3.“烎!”(《抗战》游戏中的玩家扮演的团长、政委们指挥战斗时所喊的战斗语)第一,作为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勇敢、充满霸气”的精神状态例如:1.“这个人够烎!”( 三、“烎”字所代表的一系列网络“翻新字”所产生的原因陈中钰认为新词新语的创造机制有:“新事物造新词、旧词赋予新义、词义褒贬转化、外来语音译或意译新词\[2\]纵观现在网络上盛行的这些生僻字,例如:“烎”字、“囧”字、“槑”字……它们都可以归类为“旧词赋予新义”的翻新字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翻新字”的产生与发展?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原因:(一)网络语言造字者的视觉直观感知“汉语最具特点的是其‘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
\[3\](P.152)这些“翻新字”能在网[来自www.lW]络上盛行也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具象”特点有关造字者恰恰利用了它们的这一特征,从它们的外形着手,用象形、会意等造字法将这些“古字”改造成“翻新字”,这些网络新词虽与古字在外形、读音上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却有所不同例如:“烎”字的本义为“光明;小热”,而造字者从其结构直观地认为它是由“开”、“火”两字形成的上下结构的汉字,于是从会意入手,将其定义为“开火”的意思,从而引申出一系列“不服输,斗志昂扬,彪悍”等带有积极色彩的意义二)接受者的拓展思维及联想能力谭学纯、唐跃、朱玲所著的《接受修辞学》认为:“中国人长于引譬连类,生发联想”“于异中求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相似\[4\](P.27),网络语言的造字者们,可谓是这些生僻字的“接受者”,他们发挥自己的联想,发现不同字之间的相关与相似,将不相关的两个汉字联系了起来譬如他们在造新词“烎”的时候,认为“烎”与“赢”的音近,加上“烎”本身的“开火”义,又使得“烎”字增添了一层“相信自身一定能赢”的意味,在原本“斗志昂扬”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丝“霸气”因此,正因为网络新词的造字者具有拓展思维以及联想的能力,从象形、会意等方面拓展,发挥自己的联想,才使得这些沉寂良久的古字重登历史的舞台。
三)网民“年轻化”的趋势及其求新、求异的心态当下,网络的使用者的年龄层面呈现“年轻化“趋势这群网民充满活力与朝气,他们有想法,有主见,崇尚新潮与自由他们叛逆而张扬,厌烦传统的禁锢,不守成规,喜爱个性化的创新他们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风格,排斥同一性也正由于他们的这种求新、求异的心态,才促使他们在网络语言中使用早已被淘汰掉的生僻字,赋予它们新义,彰显他们的个性,以显示他们的“酷”、“前卫”和“时尚”四)网络平台以及网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催化剂作用网民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它开放、自由、多向网民能在这个平台上畅快地表情达意,表现自我的创新能力和欲望竞争激烈的现实使他们勇敢地喊出了“烎”的口号,但生活压力所带来的无奈与郁闷也使他们对“囧”产生了共鸣,将其联想成一张尽显倒霉模样的脸庞,用其形容人的“窘态”以及无可奈何等丰富的含义这些有特点的网络“翻新字”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造字者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心态与现状因此,社会环境影响了造字者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而他们的心态也对这些生僻字的“再生”产生了催化剂的作用古字新用”是人类的一种能动的创造。
它促使人类重新认识古字网络语言的造字者将这些沉寂已久的生僻的古字,以一种崭新的应用方式呈现给了大众并以其近乎“俏皮”的造字方法使大众在接受它们的同时,也生发了认识这些“翻新字”的古义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字新用”的现象有利于人们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的文化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烎[DB/OL].\[2\]陈中钰.推陈出新,先文后语——“囧”字现象解析\[J\].现代语[来自WwW.L]文,2009,(4)\[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4\]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曾岑.说“烎”\[J\].大众文艺,2010,(8).\[6\]汪梅枝.“囧”方唱罢,“烎”又登场\[J\].时代文学,2010,(2)\[7\]房珊珊.“囧”的认知语用分析\[J\] .西安社会科学,2010,(4)\[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9\]康熙字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汉语大字典\[M\].湖北:湖北辞书出版社,1978.\[责任编辑:周来顺\] -全文完-。












